世界条数控生产线诞生(1968年)1968年,英国的毛林斯机械公司研制成了条数控机床组成的自动线,不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提出了“工厂自动化的先决条件是零件加工过程的数控和生产过程的程控”,于是,到70年代中期,出现了自动化车间,自动化工厂也已开始建造。1970年至1974年,由于小型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机床控制,出现了三次技术突破。次是直接数字控制器,使一台小型电子计算机同时控制多台机床,出现了“群控”;第二次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用一支光笔进行设计和修改设计及计算程序;第三次是按加工的实际情况及意外变化反馈并自动改变加工用量和切削速度,出现了自适控制系统的机床。
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机床的家族已日渐成熟,真正成了机械领域的“工作母机”。
技术创新是支撑产品结构调整的动力,也是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主创新是指一个国家在不引进和依赖外部技术的情况下,依靠本国的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自主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至少包含三大特性:在技术突破上的内生性,在技术方面的首创性和在市场方面的率先性。在过去20余年间,通过合作引进使得我国数控机床的设计和制造技术有了较大提高,也可以自行设计及制造高速、高性能、五面或五轴联动加工的数控机床,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但对关键技术的试验、消化、掌握及创新能力却较差。至今许多重要功能部件、自动化刀具、数控系统仍依靠国外技术支撑,不能独立发展,处于从引进走向自行开发的阶段。
机床的切削加工是由刀具与工件之间的相对运动来实现的,其运动可分为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两类。
表面形成运动是使工件获得所要求的表面形状和尺寸的运动,它包括主运动、进给运动和切入运动。主运动是从工件毛坯上剥离多余材料时起主要作用的运动,它可以是工件的旋转运动(如车削)、直线运动(如在龙门刨床上刨削),也可以是刀具的旋转运动(如铣削和钻削)或直线运动(如插削和拉削);进给运动是刀具和工件待加工部分相向移动,使切削得以继续进行的运动,如车削外圆时刀架溜板沿机床导轨的移动等;切入运动是使刀具切入工件表面一定深度的运动,其作用是在每一切削行程中从工件表面切去一定厚度的材料,如车削外圆时小刀架的横向切入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