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使用条件下的计量校准所得到的校准结果,可以基本确认是与具体测量状态保持一致的,虽然得到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需要重新进行评定,并且有可能大于预期的要求,但此时获得的校准结果对于指导实际测量工作却是直接的,所得校准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可以等效使用的,不再需要使用者就条件差异的影响进行评价,而只要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确认和使用即可。
计量校准的目的在于量值溯源,溯源的校准结果如何使用是摆在计量器具使用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工作。从简单性的思维出发,使用者愿意得到一个这台仪器能否使用的结论,这是计量检定要做的符合性判定工作,它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但是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测量仪器的制造技术提高、更新速度加快,出现了大量集合多参数测量的仪器设备,从符合性判断的前提考量,只有多参数仪器的每一个参数都满足规定的计量性能要求后才能作出合格的判定结论。如果一个参数不合格,则整台仪器的判定结论也是不合格,按照《计量法》的规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是不能使用的,这在客观上就会造成使用者的成本增加。因此简单考虑计量器具的符合性判断需求并不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依法强制管理的计量器具除外),此时计量校准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校准的主要依据是组织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制定的《校准规范》,或参照《检定规程》的要求,在《校准规范》中,组织自行规定校准程序、方法、校准周期、校准记录及标识等方面的要求。因此,《校准规范》属于组织实施校准的指导性文件。校准周期由组织根据使用计量器具的需要自行确定。可以进行定期校准,也可以不定期校准,或在使用前校准。校准周期的确定原则应是在尽可能减少测量设备在使用中的风险的同时,维持小的校准费用。可以根据计量器具使用的频次或风险程度确定校准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