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蝇标准
1、 重点单位有蝇房间不超过1%,其它单位不超过3%,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重点单位防蝇设施不合格房间不超过5%;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
2、 蝇类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虫和蛹的检出率不超过3%。
四、灭蟑螂标准 1、 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
2、 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 3、 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
研究人员认为,蟑螂应该是利用一种“食品信息素”来相互联络,可能是唾液中的某种化学物质,也可能是体内的某种碳水化合物。
利霍罗说:“我们设想,蟑螂在遇到同类的时候,会通过接触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是另一只蟑螂,它正在吃好东西,我也要留在这里。”
一旦确认了这种信息素的存在,就可以用来研制更有效的或者设计不含成分的陷阱。
研究的负责人、玛丽女王学院的生物学家和化学家马蒂厄·利霍罗说:“人们更倾向于蟑螂而不是去研究它们。我可以理解,但这也意味着我们对蟑螂的行为知之甚少。”
他指出,此前人们以为蟑螂是独自觅食的,“但这并非事实”。
前人们以为蟑螂是独自觅食的,“但这并非事实”。
为了证明蟑螂之间有相互联系,科学家们做了一个实验,向一群蟑螂提供同样的“食谱”,但盛在不同的“盘子”里。
利霍罗说:“我们在一个大箱子里放了两份一模一样的食物。如果它们之间没有联络,那么应该各自前往不同的地点觅食,但大部分蟑螂都涌向了其中一处食物。”
在对不同个体进行跟踪研究之后,科学家们发现,前往同一处地点觅食的蟑螂越多,它们停留在那里的时间越长。
利霍罗说:“我们不知道它们是怎样沟通的,但我们知道是通过化学物质。”下一步的研究目标就是确定具体是哪些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