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口蹄疫潜伏期和发病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空气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形成了该病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牛、羊、猪等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人也可感染,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口蹄疫病毒主要分为七个血清型,其中A型口蹄疫2009年在中国发生。专家表示,A型口蹄疫以接触传染为主,也有少量来自于空气传染等途径。传染源有可能是动物、动物制品以及被污染的器具等。
【猪口蹄疫的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7天,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不振,吃食减少或不食,主要表现在蹄冠、蹄叉、蹄踵等处出现红热斑块,不久形成外部透明、内充满淡灰色或微黄色液体、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破后表面出血,形成红色糜烂斑,此时病猪表现为行走困难、跛拐明显、严重的不能站立,蹄部有继发感染时,常引起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
病猪鼻盘、齿龈、舌腭和哺乳母猪的乳头也可见到水泡和烂斑。仔猪感染后,很少见到水泡和烂斑,主要发生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达80%以上。水泡病潜伏期3-5天,有的时间更长些。
病初体温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蹄冠、蹄叉、蹄底或副蹄出现一个或几个黄豆至蚕豆大的水泡,水泡内充满淡黄色液体,病猪表现疼痛、跛行,约经l-2天后,水泡破溃露出红色的溃疡面,此时体温下降至正常。以后逐渐破溃的水泡脱落形成斑痕,若无感染,2周左右即可康复,个别病例鼻盘、口腔、舌面和乳头等部位也常发生水泡。
口蹄疫病毒可以在环境中和各种物体上存活两周以上,在墙壁和地板上和干燥的分泌物中能存活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日光直射下或一般加热均可杀灭病毒。口蹄疫病毒在低温下十分稳定,对热比较敏感,通常4℃-7℃条件下能生存几个月,在-20℃表现稳定,-70℃至-50℃的低温条件下,可以存活几年。37℃时仅存活48小时,60℃时存活15分钟,70℃时存活10分钟,85℃以上时在1分钟内即可将其杀灭。
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体温升高达41℃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蹄部水泡在蹄冠、蹄踵、副蹄和趾间。在口腔粘膜上包括舌、唇、齿龈、咽部和腭部形成小水泡或出现糜烂。病猪表现跛行,甚至蹄壳脱落,卧地不起。成龄猪一般很少死亡。
但哺乳仔猪病情严重,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病程较短,突然死亡,且死亡率高达80%以上。预防猪口蹄疫的发生,首先是坚决实行免疫保护措施。
养猪户预防猪口蹄疫应该采取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利用疫苗进行保护是当前防范猪口蹄疫的有效方法;不从疫区或情况不明的地区购买猪;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的抗病能力。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消毒可选用氢氧化钠(火碱),过氧乙酸,次氯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