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辛料原料的质量。
目前我国香辛料原料的质量在国际上处于何种水平?有没有公认或者业内承认的一致的看法和意见,需要探讨研究。众所周知,海南的胡椒、山东的大蒜、四川及湖北的辣椒远近闻名,但与国际同类原料相比存在何种差距?需要如何改良品种?我国生产加工企业应作哪些具体工作?可作什么工作都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加工原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我国香辛料调味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影响力,这一点至关重要。比如,业界有人认为印度的胡椒最1好,也有人认为印尼的胡椒最1好,到底哪个最1好需要深入研究,标准是什么也需要研究。又如,现在绿色芥末在中国十分流行,而在欧洲黄色芥末却占据了广大市场。在荷兰一家工厂联合利华的黄色芥末年产量达到了4万吨,原因何在?再如,我国花椒主要产区产品各有特点。山西的'大红袍'被公认为是花椒中的上品,几乎无籽、香气浓郁、口感舒适、色泽艳丽,堪称'99椒'(皮与籽的比例)。但是是否适合用于生产加工,还有待专家研究和企业家定论。还有关于罂1粟粉是否可用于调味品加工,原来甘肃兰州有个农场生产的罂1粟籽经过灭活可以加工为调味品,是经过省市卫1生部门正式批准的,但是现在卫1生部已经明文规定禁止用其进行生产加工。
为了降低成本和获得最1大的利益,一些不法业主只一味的以低价采购调味品,结果大部分采购到的是以盐加色素制作的“优质”酱油,以醋精兑自来水加工的“优质”米醋,更有甚者以工业盐冒充食用盐,使得消费者不仅不敢享用这些业主提供的“优质”调味品,而且大多听起来也心有余悸。就调味品来说,当地的消费者一般能辨别本地产品的真伪,而对外地的产品则无能为力,因此,开发出“顿包装”调味品,不仅满足了人们在外用餐时对调味品的特殊嗜好,而且也有力地防止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
香辛料终端产品的开发。
目前,家庭用于蒸、煮、卤、酱和凉拌菜的复合调味品和单一调味料很多。但是用于食品加工的复合调味料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比如,河北大厂县的凯馨豆制品厂生产的方便豆腐丝产品很好,但其加工用的调料是用十几种香辛料经大锅熬制而成的,很难达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尤其是对于成品缺乏相关的研究与开发。又如,在日本新神户一超市销售的盒装豆腐由于在包装中搭配了一种调味料,同样产品的价格增长了40%,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单一香辛料调味品的开发,还要研究系列调味品的开发及深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又如辣椒在我国属于资源丰富的品种,很多地区都有种植。但目前的主导产品还是辣椒粉、辣椒油和辣椒酱等。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开发市场需要的经济调味品,还应该向辣椒的深加工发展,如辣椒籽油、辣椒红色素、辣椒碱、辣椒天然防腐剂及天然抗1氧化物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