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也逐渐成为了全球一大汽车销售市场早期人们对的发动机的防护意识比较淡薄,基本上都没有做任何防护,原汽车厂商为了降低制造汽车成本,发动机下面自带的都是一小块软塑料护板,覆盖率仅为15%-20%近几年,在汽车市场分外活跃的同时,车主们意识到发动机防护的重要性,一批制造发动机地盘防护装置的厂家开始了其防护的研发及制造一代:硬塑护板价格较为便宜,生产工艺简单,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材质护板容易破碎冬季更是如此,本身就易受损伤破碎之后无法修复起不到长期的保护作用。[2] 优点:重量轻、价格低缺点:容易损坏,易老化发动机下沉:因为这个材质本身比较易坏,所以一般不会影响发动机下沉。第二代:树脂护板相较一代材质虽然耐用性有所提升,但其主要材质任然是塑料,只是生产时用量配比不同,产品本身较软,无法真正起到防撞作用,硬塑护板的缺点在第二代树脂材质上任然存在。[2] 优点:重量轻、价格低缺点:容易损坏、受热胀冷缩等温度影响会发生性质变化发动机下沉:与一代产品一样,比较易坏,所以一般不会影响发动机下沉。第三代:钢质护板
钢质护板相较前两代护板,防撞耐用性能有了明显提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深受顾客和4S店欢迎,但材质本身也存在缺陷,所以目前已经逐渐被市场所淘汰[2] 优点:抗冲击性强缺点:重量沉,有明显噪音共振。发动机下沉:影响发动机下沉,容易出现人身安全隐患。第四代:合金塑钢护板[2] 塑钢护板是最早一款采用全包围设计的护板,相较前几代护板版面覆盖面积更广,对发动机的保护面积也增加了不少,特点就是重量较轻,韧性强,抗压力强。优点:合金塑钢保护板 采用全新创新型高分子塑钢材料,根据原车量身定做,韧性强,耐高温,防碰撞。传统保护板 容易老化,容易变形,共振,生锈,破裂。缺点:材料采用的是进口高分子聚合物,造价成本高,导致产品的价格比较高。第五代:3D合金护板是由临沂亿优汽车用品提出的全新护板设计理念,3D护板采用独创的三维空间扫描技术,将原车底盘整个生成真实的三维图片,再根据底盘各孔位和零部件位置高低进行贴合式设计,确保护板与原车各部件完美贴合,实现了只降低底盘2-3CM的离地间隙。优点:采用航空铝合金材质,根据原车底盘3D扫描量身定做,韧性强,耐高温/低温,耐撞性强且永不生锈,材质本身散热性好,同等质地比钢板轻一倍缺点:采用航空铝合金材质,原材料价格较高,导致产品比市面一般材质稍贵
谈到加装,我们需要先了解原厂下护板设计上的讲究。
注意到在护板左上角处的绝热材料了吗,因为该处紧贴着发动机几百度高温的排气管头段和三元催化器,下护板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设计时,除关键部位的隔热处理外,对本身用材的阻燃性能也有很高要求。
还记得文章开头那辆差点引发加油站大火的320i吗?事后我们把自燃的下护板拆下来发现,在紧贴排气的位置就没有任何绝热设计,使用的材质也是劣质塑料,更别提什么阻燃性能了。
可见原厂配备下护板的车型,为保安全,在更换时都必须严格遵循原厂设计,而一些本来就没有设计发动机下护板的车型,。比如高速行驶时,从中网进入发动机舱的空气常规来说会从发动机下部流走,带走部分机舱内的热量,此时后装的发动机下护板会导致气流不能从原始路径流出,可能影响机舱内的散热效果,引发机舱内其他元件的故障。
而原厂设计有下护板的车型,一般会针对从中网进来的气流设计导流路径,气流会被引导至刹车盘,或者从设计的其他导流孔流出。
轿车类:此类护板一般都是钢质护板,因为轿车底盘一般离地面都只有20厘米左右,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防止凹凸地面对发动机的拖挂和撞击,所以选择3D合金护板是合适的,安装后只降低2-3厘米微型车类:微型车、面包车大厂家在出厂的时候安装的是硬塑、树脂保护板,这种护板一般都只能够对路面的泥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越野车类:越野车一般都用于非正常道路行驶,所以发动机护板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部件,在选择护板时也应选择防撞耐用型合金护板,才能为发动机提供可靠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