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用钛锅
钛是世界上公认的没有毒元素,美国机构——美国金属学会主编的《金属手册》中指出:“钛及其化合物,在生理上对人体几乎都是惰性的,钛金属是对人的植物神经和味觉神经没有作用的金属。”“钛离子在人体内不随血液和体液转移。”因此说明使用钛锅安全,没有毒钛金属是重要的健康元素。
目前,国内外炊具材料广泛使用的是铁、铝、不锈钢这些材料。在锅具使用中对人体都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到底是哪些不利健康的原因呢?各种材质的锅具大比拼:
1.铁锅是我国的传统厨具,主要成份是铁,含有少量碳和其它杂质,参见生铁。很多人认为使用铁锅做饭可以补铁,其实是错的。铁锅炒菜能补铁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很多人在做菜时还会特地选用铁锅,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补铁。这到底是否靠谱,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央视《是真的吗》对此进行了实验和调查。
实验材料:一口铁锅,一口铝合金锅,4个西红柿。
实验过程:
1、将西红柿切碎,并按照相同的比例等分成两份,随后分别用铁锅和铝合金锅进行清炒。
2、清炒5分钟,将炒好的西红柿分别放入两个碗中,做好标记。
3、将这两个碗中的西红柿送到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其铁含量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
检测发现,用铝合金锅所炒的番茄,铁含量为1.5毫克/千克,而用铁锅所清炒的番茄,铁含量达到了23.5毫克/千克,是铝合金锅的15倍。
从这个数字来看,用铁锅清炒西红柿似乎真的能够增加铁含量,那么是否所有食物都能做到呢?这些多出来的铁能否被人体吸收,从而补充身体所需的铁呢?
“菜中的铁含量不一定都会增加这么多倍,它跟烹饪的时间还有菜的品质而出现不同,但是铁锅炒菜确实可以使我们菜里的铁含量增加。”北京安贞医院临床营养科吴小玲说。
发展历程
钛元素发现于1789年,1908年挪威和美国开始用硫酸法生产钛白,1910年在试验室中首先用钠法制得海绵钛,1948年美国杜邦公司才用镁法成吨生产海绵钛---这标志着海绵钛即钛工业化生产的开始。
中国钛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1954,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开始进行海绵钛制备工艺研究,1956年国家把钛当作战略金属列入了12年发展规划,1958年在抚顺铝厂实现了海绵钛工业试验,成立了中国最早海绵钛生产车间,同时在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成立了中国个钛板带加工材生产试验车间。
20世纪60-70年代,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先后建设了以遵义钛厂为代表的10余家海绵钛生产单位;在1967年在洛阳铜加工厂成立了中国首先个钛管棒加工材生产试验车间和第二条钛板带材生产试验车间,直到1972年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建成投产后,洛阳铜加工将工艺资料移交北京有色研究总院,按照冶金部的专业划分,不再承担钛材料的开发试制工作;以北京有色研究总院、沈阳铝镁院、抚顺铝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洛阳铜加工厂等单位为主,援建了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和宝鸡贵金属所,从此按照行业划分,以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和宝鸡贵金属所为主,承担了国内大部分钛加工材料的生产开发试制工作。同时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前苏联和日本之后的第四个具有完整钛工业体系的国家。
1980年前后,中国海绵钛产量达到2800吨,然而由于当时大多数人对钛金属认识不足,钛材的高价格也限制了钛的应用,钛加工材的产量仅200吨左右,中国钛工业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由当时副总理方毅同志倡导,袁宝华同志支持,于1982年7月成立了跨部委的全国钛应用推广领导小组,专门协调钛工业的发展事宜,促成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海绵钛和钛加工材产销两旺、钛工业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
综上所述,中国钛工业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期:即20世纪50年代的开创期,60-70年代的建设期和80-90年代的初步发展期。在新世纪,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钛工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
钛耐腐蚀,所以在化学工业上常常要用到它。过去,化学反应器中装热的部件都用不锈钢。不锈钢也怕那强烈的腐蚀剂——,每隔半年,这种部件就要统统换掉。用钛来制造这些部件,虽然成本比不锈钢部件贵一些,但是它可以连续不断地使用五年,计算起来反而合算得多。
在电化学中,钛是单向阀型金属,电位很负,通常无法用钛作为阳极进行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