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棉生产线梳理机的发展历程
梳理机是由古老的梳理工具(两块板面上植有倾斜针齿的梳板)演变而来的(见梳理)。到18世纪逐步由手工改为机械方法。1738年,英国L.保罗用一个带针的滚筒和相应的弧面梳板组成分梳区,扩大了梳理作用的面积。同年,D.博恩创造了多滚筒梳理机。之后,在梳理机上加装了喂给帘子和剥取斩刀,基本解决了连续喂给原料和使梳好的网状纤维薄层连续输出的问题。到1792年,英国人卡特赖特发明了罗拉梳理机。18世纪末出现固定盖板式梳理机。不久后,美国人韦尔曼创造了回转盖板式梳理机,较好地解决了梳棉问题。1810年,法国人热拉尔又创造了罗拉式梳麻机。自19世纪以来,各种梳理机又有许多改进和发展,出现了多种专用梳理机。
梳理机可分为两大类,即回转盖板式梳理机及罗拉式梳理机。前者主要用于梳棉和棉型化学纤维(包括中长纤维),后者主要用于梳理羊毛和其他长纤维。一切梳理机都有喂给、预梳、主梳、剥取,成形圈条(卷绕)等基本机构。回转盖板式梳理机上的主要分梳机件之一是盖板;罗拉式梳理机上的主要分梳机件之一是工作辊(工作罗拉)。各种分梳机件的表面都包覆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针布,以满足梳理的要求。梳理机的产量水平以输出机件的速度和网状纤维薄层单位长度的重量来衡量。纤维网的结构和其中扭结、杂屑粒数等反映梳理后半制品的质量水平,而梳理机排除落物的数量直接关系到技术经济效益。
梳棉机【梳理机】无纺设备中锡林的结构
锡林的结构
锡林为一薄壁圆筒,材料为HT20-40.锡林表面包卷金属针布(锯条)时,在锡林表面的两端有固牢锯条的槽。为了增加简捷的刚度,锡林内壁铸有环形或方格形的加强筋。
锡林两端用螺钉与法兰盘(HT20-40)连接,锡林轴(45号钢)穿入两法兰盘的轴壳中,用锥形轴套(HT20-40)固装。为了保证轴与锡林的同心度,最后的一道铺林外圆精加工应在装配后以锡林轴定位进行。
如何提高梳理机的梳理效果
梳理机根据所纺纤维特性选用梳理元件.精梳梳理圆心角、针齿分列要领及总数直接干系到梳理结果;顶梳的针密度有26、28、30、32针/cm等规格。 合理调解锡林定位。定位提前有利于合理接纳扩大梳理圆心角,提高梳理结果。合理调解顶梳插入深度。顶梳插入深有利于清除短绒和棉结杂质,过深则影响纤维丛仰面。 根据纤维质料环境准确控制落棉率。精梳正常的清除短绒为40~50%,因此对生条的含短绒率也应当举行控制。合格的精梳条含短绒率小于9%。根据质料环境确定每钳次喂给长度。喂给长度短,重复梳理次数增长,有利于棉网的干净程度,但产量较低。
选择毛刷质料及转速。墨西哥白棕为精梳毛刷的较好质料,利用一段时间背面部变尖,能有效干净锡林,应定时变更偏向,以连结弹性,在圆整度良好的环境下克制修剪。毛刷转速高,有利于锡林的干净,但毛刷的磨损会加快。应根据锡林的转速和毛刷的直径选择毛刷转速。 梳理机 根据所纺质料调治吸落棉风量。连结落棉通道的光洁和流通,根据纤维长度和落棉率调治吸落棉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