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小铸型中气体反压力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适当低型砂中的含水量和发气物质的含量,亦即减小
砂型的发气性;另一条途径是提高砂型的透气性,在砂型上扎通气孔,或在离浇注端最远或高部位设通
气冒口,增加砂型的排气能力。
3浇注条件方面的因素
(1)浇注温度 浇注温度对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
有决定性的影响。浇注温度越高,充型能力越好。在
一定温度范围内,充型能力随浇注温度的提高而直线
上升。超过某界限后,由于金属吸气多,氧化严重,充型能力的提高幅度越来越小。对于薄
壁铸件或流动性差的合金,利用提高浇注温度改善充型能力的措施,在生产中经常采用,也
比较方便。但是,随着浇注温度的提高,铸件一次结晶组织粗大,容易产生缩孔、缩松、粘
砂、裂纹等缺陷,因此必须综合考虑,谨慎使用。
(1)铸型的蓄热系数 铸型的蓄热系数b2 (b2= c2ρ2λ槡2)表示铸型从其中的金属中吸
取并储存于本身中热量的能力。蓄热系数b2
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金属液于其中
保持液态的时间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金属型铸造中,经常采用涂料调整其蓄热系数b2
。
为使金属型浇口和冒口中的金属液缓慢冷却,常在一般的涂料中加入b2
很小的石棉粉。
(2)铸型的温度 预热铸型能减小金属与铸型的温差,从而提高其充型能力。例如,在
金属型中浇注铝合金铸件,将铸型温度由340℃提高到520℃,在相同的浇注温度 (760℃)
下,螺旋线长度由525mm增加到950mm。在熔模铸造中,为得到清晰的铸件轮廓,可将型
壳焙烧到800℃以上进行浇注或利用型壳焙烧刚结束的高温余热进行浇注。
。这是由于难熔化合物的结合
力强,在冷至熔点之前就及早地开始了原子集聚。对于
共晶成分合金,异类原子间不发生结合,而同类原子聚
合时,由于异类原子的存在所造成的阻碍,使它们聚合
缓慢,晶胚的形成滞后,故黏度较非共晶成分的低。
(3)夹杂 液态合金中呈固态的非金属夹杂物的存
在使液态合金成为不均匀的多相系统,液体流动时内摩
擦力增加。造成液态合金的黏度增加,如钢中的硫化锰、
氧化铝、氧化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