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连接焊机是专门用于焊接铜带软连接、铝带软连接或相关产品的焊接设备,原理是通过高温高压使得铜带间实现分子相互渗透达到粘连焊接的目的。技术上已经历经6年考验,并且已经与国内多个企业成为长期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均已订购了多台设备或换代后的设备,反应良好。
设备亮点描述:
1、红外无接触测温,测温精准,300~1200摄氏度的测温范围,属德国进口产品;
2、焊接工艺参数化设定,特别对批量生产的产品有稳定质量的效果;
3、设备过载、元件过热的保护性报警;
4、压力机构经三维有限元分析,经久耐用;
5、可配置触摸屏+PLc实现更稳定可靠的控制系统。
6、设备可焊接铜、铝2种软连接及镍片、银片。
LP 扩散焊工艺由Daniel F、Paulonic、David S、Duvall 与William A、 Owczarski 三人提出,并于1972年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
1974 年撰文正式采用了“TLP Bonding”这一提法,并用相图解释了其金属学原理。
TLP扩散焊技术主要用于航空发动机耐高温部件的制造。同时瞬时液相扩散焊(TLP)也称接触反应钎焊或者扩散钎焊,如果生成低熔点的共晶体,也称为共晶反应钎焊。 其重要特征是夹在两待焊面间的夹层材料经加热后,熔化形成一极薄的液相膜,它润湿并填充整个接头间隙,随后在保温过程中通过液相和固相之间的扩散而逐渐凝固形成接头。其具体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是液相生成阶段,首先将中间层材料夹在焊接表面之间,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在无氧化条件下加热,使母材与夹层之间发生相互扩散,形成小量的液相,填充整个接头缝隙。
第二阶段是等温凝固阶段,液-固之间进行充分的扩散,由于液相中使熔点降低的元素大量扩散至母材中,母材内某些元素向液相中溶解,使液相的熔点逐渐升高而凝固,形成接头。
第三阶段是均匀化阶段,可在等温凝固后继续保温扩散一次完成,也可在冷却后,另行加热来完成,获得成分和组织均匀化的接头。
固态扩散连接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1阶段为接触变形阶段,高温下微观不平的表面,在外加应力的作用下,总有一些点首先达到塑性变形,在持续压力的作用下,接触面积逐渐扩大,最终达到整个面的可靠接触。
第二阶段是界面推移阶段,通过接触界面原子间的相互扩散,形成牢固的结合层,这个阶段一般要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第三阶段是界面和孔洞消失阶段,在接触部位形成的结合层逐渐向体积方向发展,扩大牢固连接面,消除界面孔洞,形成可靠的连接接头。三个过程相互交叉进行,连接过程中可以生成固溶体及共晶体,有时形成金属间化合物,通过扩散、再结晶等过程形成固态冶金结合,达到可靠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