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启动器的带载能力
软启动器的带载能力主要指过载能力。由于实际工作制的不同,软启动器实际带载情况也不同。例如,在启动过程中一般将承受2-4倍的额定电流,时间通常在60S以内,因此,对于长期工作制来说,软启动器在启动过程中实际属于短时过载工作,而对于重复短时工作制来说,软启动器在启动过程中实际属于长时过载工作。
由于电力半导体器件(晶闸管)的热容量很小,因此装置的过载能力主要决定于电力导体器件的过载能力和软启动器的散热能力。软启动器的过载能力,一般是按以下原则设计:
1、持续时间超过15min的过载,一般按连续负载条件设计。
2、持续时间不超过15min的过载,根据晶闸管器件的瞬态热阻抗曲线核算器件结温的方法来计算器件的过载能力并选择器件。
因此,在选择软启动器时,应查阅其相关说明,明确其产品所适用的额定工作制和适用的相关标准,以此来确定其产品实际带载能力。注意:一般来说,晶闸管容量越大,散热器尺寸越大,散热风机越大,则相应软启动器的带载能力越强。当然,相应设备的体积、成本越高。对于电力电子设备,同等容量下,决不是体积越小越好,这一点是应当引起注意的。
PLC与PC的通讯连接方式
首先,PLC置于停止模式,用编程软件连接PLC,如果能连上,则表明RS485转换器接线正确,否则可能是RS485的+、- 有误,对调一下再试,确保硬件接线无误后,可以用串口调试软件或Modbus主站仿1真软件测试,如果测试没问题,那就是上位机代码有问题。
目前,人们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实现PLC与PC的互联通信:
一、通过使用PLC开发商提供的系统协议和网络适配器,来实现PLC与PC机的互联通信。但是由于其通信协议是不公开的,因此互联通信必须使用PLC开发商提供的上位机组态软件,并采用支持相应协议的外设。可以说这种方式是PLC开发商为自己的产品量身定作的,因此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二、使用目前通用的上位机组态软件,如组态王、InTouch、WinCC、力控等,来实现PLC与PC机的互连通信。组态软件以其功能强大、界面友好、开发简洁等优点目前在PC监控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一般价格比较昂贵。组态软件本身并不具备直接访问PLC寄存器或其它智能仪表的能力,必须借助I/O驱动程序来实现。也就是说,I/O驱动程序是组态软件与PLC或其它智能仪表等设备交互信息的桥梁,负责从设备采集实时数据并将操作命令下达给设备,它的可靠性将直接影响组态软件的性能。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I/O驱动程序是与设备相关的,即针对某种PLC的驱动程序不能驱动其它种类的PLC,因此组态软件的灵活性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利用PLC厂商所提供的标准通信端口和由用户自定义的自由口通信方式来实现PLC与PC机的互连通信。这种方式由用户定义通信协议,不需要增加投资,灵活性好,特别适合于小规模的控制系统。
PLC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就是编写满足生产控制要求的PLC用户程序,即绘制梯形图或编写语句表。PLC的软件设计包括系统初始化程序、主程序、子程序、中断程序、故障应急措施和辅助程序的设计。
首先应根据总体要求和控制系统的具体情况,确定程序的基本结构,画出控制流程图或功能流程图,简单的可以用经验法设计,复杂的系统一般用顺序控制设计法设计。控制对象和对象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体现在PLC程序的编写上。这样采用一般面向过程的方法进行PLC编程会变得十分困难,且程序的调试和修改也同样十分困难。因此,必须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方法。主体思路有两条:
(1)为程序组中每个独立的被控对象或需要同时启/停的一组被控对象建立功能/数据模块FB/DB,被控对象在程序组中的联锁关系及自身控制要求都通过功能模块FB的外部属性和内部属性予以体现。
(2)为每个PLC控制系统的每个程序组分别定义和创建公用模块FC,每个公用模块FC的入口/出口条件作为公共对象的外部属性;把按功能划分的设备间的故障判定、功能输出等作为公共对象的内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