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了之后为什么觉得还没入门?A3: 我看评论中有不少人试过之后觉得这个方法是不错的。如果觉得没有入门,这很可能是我们之间入门的定义不同,如果你想学习如何通过技术分析炒GU (我发现好多人是为了这个目标来的),那不用来看这些书,去网上下个PPT看一两个小时就知道大概了。或者是去GU吧听GU友们吹牛逼,这样一个月也可以知道好多术语。Q4: 我想进一步学习怎么办?A4: 其实你看了这些书之后就会明白,证券业是一个极其庞达的行业,往下有很多细分领域。所以你之后需要先确定一个方向,然后才能继续发展,在这么笼统的程度上没有办法给出其他建议。Q5: 能给推荐几只GU票吗?A5: 不能,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a
想在这一行混得好,不爆几次仓,怎么可能成功?尽管这行很难,还是给题主支点招,希望对你有好处。第1种,找个老师带我嗨遇到一个真有水平的老师JUE对是人品值爆表,祖坟冒青烟的事情。真遇到这样的老师,三年左右JI本能学到“有行情时一定盈利”的能力,但不一定具有“长期稳定的盈利”能力。稳定盈利除了需要正确的方法之外还需长期的经验积累,三年的经验是不够的。
一般情况下,一份好的报告有了逻辑、分析框架、指标、数据,结论一般不会偏离的太远。但是即使Z后结论偏离的很远,我们也不可以此来论英雄。
比如Karl Marx,他的研究结论也许很有问题,但是若干年后你去读,依然会被他宏大而精妙的问题分析框架所折服。 结论偏离不一定是它的框架和逻辑出了问题,可能是数据或者研究的立点出了问题。而这并不妨碍你学习其精妙的分析框架。另外,再优X的报告也不能替代你本人去做判断、做投资决策,如果你幻想着找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公司的研究报告,就以此征战市场,那你已经输了。不同观点>相同观点关于这个点,卡蔡在公众号第1篇文章就谈过。
在你有了JI本的分析框架,具备JI本的判别能力加上谦卑的自信时,你一定要寻求有见地的异见。在与有质量的不同观点碰撞后,方能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分析框架。老报告>新报告报告分为两大类,一种为事件驱动类的(比如英国退欧后的短期影响研究),另一种为常态化的研究在此我们主要针对后一种(多数报告属于此)。多数时候,如果你过一年以后就觉得这份研究报告没太大读的意义,那这份报告很大概率不值得你去读。一份好的报告里里面的数字可以滞后,但逻辑关系依然是成立的、分析框架依然是独特且完备的。一份好的报告也许是10年前发表的,但你会发现,你也许仅仅需要把数字更新一下,马上就可以变成一份非常棒的报告。往往时间就是一个很好的甄别者,比如2004年的Merrill Lynch关于投资时钟的报告。冷门研究>热门研究这个道理很简单,人人都在说、都在看的东西,你就没必要太花精力去研究了,因为大概率已经被priced in了,如果不是momentum
非常强的市场,比如AGU,那当你杀进去,多数时候就是去当Z后接盘的。
你知道经济简史大学里面是干嘛的么? 这课属于选修课,纯属业余读物而已,无关经济研究。 至于搜索
大牛们的论文看一看,我勒你个ladygaga,把自己当成谁了,我特么学了两年经济学,想到上学期为了完成一篇投入产出分析的论文,翻阅全校+外网论文资源库没看懂几篇,全专业同学各种欲哭无泪,就拿上个学期刚刚学的“经济计量学”,用分析GDP与收入的关系,丫搜个论文你能看懂分析表格,彻底拜你天才W敌。你当随便一个感兴趣的爱好者,翻翻个论文就能知道个P?我看你丫要没学过经济学,随便下一个带经济分析的论文,想看懂?哈哈哈哈哈哈,笑尿至于后面说的什么“证券 常识”的搜索,我也想踹你一脚。小弟可能不才,读书一般,考证没过。但起码敢负一负责任。
为了考证,好歹把学校图书馆相关证券的书也看了个杂七杂八。Z大的感触就是,不如自己入市接触实在。从去年准备考证开始,将近一年时间跟踪着大盘走势,真正领悟Z多的就是热点和国家政策对GU市影响的能力。要学分析,分析这些才是有用的。什么书,JI础面,技术面,讲的内容,真只能当指导借鉴。证券需要你去干,去干了你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去年9月憋了3000块钱入市,当做游戏玩玩,马马虎虎跟上证券的好势头,不亏,算有点小收益。现在笔者猜测本月创业板会见顶,后期大盘在两会结束前后会有新升势。多跟踪证券和银行的GU票。证券要进去干一干,做一做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的。书嘛,多看那推荐的几本JI础书籍,多思考怎么管理资金,才是王道。至于财经网站,笔者只看东方财富,其他网站新闻都是半斤八两,看
多了你就知道消息都是一个鼻孔出的,是同时的,一样的,一个网站就足矣。你能做好的,就看着消息,看到机会呢,做做热点T+1的短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