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行业是旧北京地位相对较高的行业,它的名手名家们很受人尊敬,艺人的报酬也较丰厚并被尊为“先生”。始今的玉器在创作风格上承袭了旧时的传统,北京玉器厂曾经雕制过一对火柴盒大小的“龙凤呈祥”佩,体积如此之小,还是精细地雕成了浮琢的龙、凤、蝴蝶、双喜等图案,于方寸之中感到了异常的深远。另一件杰作是“盗仙草”:白娘子红装素裹,于飞奔追逐之中口衔一株黑灵芝,令人叫绝的是,玉雕中的颜色全是利用玉石的原色。
海派玉雕
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当下玉雕艺术中有很强的影响力。一批优xiiu的海派玉雕师脱颖而出,创作出不少极具收藏价值的艺术精品,为玉雕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海派玉雕,是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的派系。海派玉雕的真正贡献在于“海纳”和“精作”。它的“海纳”包容万象——绘画、雕塑、书法、石刻、民间皮影和剪纸、当代抽象艺术,只要是美的,只要是好的,却又离原点不远,可贵的是“海纳”消化后却依然“苗条”。
据海派玉雕大师琢艺轩的穆宇静老师介绍说,海派玉雕的“精作”更让人惊异,料色的应用、异想、巧作和精制独具匠心;题材的传承、转化、创新和出挑非常丰富;工艺的理解、发扬、运用和变幻更加神化;思想的发现、嫁接、延续和突破无愧于时代……
海派玉雕的艺术家们创造和发展了海派风格,也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的收藏、投资热点。
穆宇静老师介绍,海派玉雕在形成至今,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形成过程。
1.形成初始阶段19世纪初,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贸易的重要港口,以至于苏州、扬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玉器制品都通过上海口岸向外输出,这种态势为上海玉器雕刻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苏州、扬州等地区的雕刻艺人大量涌入,在这东方的大都市中找到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理想天地。,当时像著ming的古董风格玉雕大师王金洵、万源斋、傅长华、尤洪祥,人物、动物雕刻大家杨恒玉、胡鸿生、顾咸池等,都在上海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吸收了新的文化营养,大显身手,于是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玉雕风格——海派风格。
历shi上,玉文化是中华民族大文化圈特有的文化之一,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是许多其它文化都难以比拟的,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最闪烁和最光辉的一部分。自从玉器的产生到发展,中国人民就一直把它当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这种取之自然,成于想象的一件件作品,使玉器这种本身不为人知的特殊材质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眼下备受追捧的玉石“神作”—— 青玉雕太阳神摆件,更是让那些对藏品颇有兴趣的朋友大开眼界。
就在近日,一只重达795.3g的青玉雕太阳神摆件出现在国内著ming藏品公司——上海金堂拍卖有限公司的冬季拍场上,这只精致有型而又栩栩如生的青玉雕太阳神摆件,造型非常奇特,好似一只猫,又像一只狗,其实是古代人类想象中的太阳神。其颜色为黄铜色,它正襟端坐在桌子上,硕大的眼睛中透露出锐利的眼神,好像世间万物都在它的掌握之中。两只小手交叉在一起,似人,又似古代的怪兽,其表面较为光滑,经专家鉴定,确为典藏界中的精品。
玉雕技法古代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切,即解料,解玉要用无齿的锯加解玉砂,将玉料分开;磋,是用圆锯蘸砂浆修治;琢,是用钻、锥等工具雕琢花纹、钻孔;磨,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精细的木片葫芦皮、牛皮蘸珍珠砂浆,加以抛光,玉器便发出凝脂状的光泽。这套制玉技术,在商代已为工匠们所掌握。现今的玉雕技法,大体还是采用切、磋、琢、磨四种方法。先秦称琢玉,宋人称碾玉,今称碾琢。
相玉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从一块璞玉,到做成一件玉器,首先就是进行'相玉'设计。'相'即是'看',看后琢磨思考,以判断玉石的内在质量,和外形的优劣,而后立意确定做什么题材的作品。
划活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根据所构思的形象,在玉料上用笔墨线条,把它形象地划(画)出来。'划活',在琢玉工艺中是关键的一环。
琢磨琢玉工艺过程之一。就是指玉器的具体制作。制作玉器行话称'琢磨'。因为玉石异常坚硬,必须用铁制圆盘――tuo为工具,以水和金刚砂为介质,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艺,一点一滴琢磨而成。它与雕刻的'刀子活'截然有别。玉石琢磨,是一种十分谨严的技艺,高手琢磨的玉件,能达到'小中见大'、'以轻显重'的艺术效果。
碾磨
琢玉工艺过程之一。也叫'光亮'、'抛光'。是用紫胶、木、葫芦、牛皮及铜制的tuo子,将玉件琢磨的粗糙部位,碾磨平整。并通过应用氧化铬等一些化学粉剂原料作介质,使玉件显露出玉材光洁、温润和晶莹的本质。
双钩碾法
汉代琢玉著ming技法。在记载玉的文献中,说它的刻纹细如游丝,像头发,宛转流动,没有一点滞迹。和出土的汉代精美玉器相引证,古文献上的这些说法是可靠的。
'两明造'透玉雕
'两明造'技巧,在清代中期出现,在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建筑中有较多的应用。两明造透玉雕,是在一块扁平(或稍凸)的玉片上,正反两面透雕出两层各不相同的纹样,两层中间完全透开,以四周边缘相连为一整体。纹饰镂空,正反相错,互相掩映,巧妙奇特。难度较大,作工精细。
金错玉器
利用传统的金错工艺技术,在制成的玉器上碾成细线纹饰,然后嵌以金丝或银丝。玉器须经过磨错。俗称'嵌金',实为'金错'。我国古代以'雕玉'、'镂金'为最精细的手工艺,根据东汉李尤和三国如淳的说法,'黄文错镂'和'金镂'也是金错的别称,所以金错又可称为'镂金'。金错玉器是'雕玉'和'镂金'的结合,是金错工艺的又一发展。金错玉器在北京和苏州的玉器业中都有生产。
软玉法
使玉石变软之法。玉石坚硬,不易雕刻,可用荸荠数枚与木通入水煮玉一昼夜,再用明矾三厘、蟾酥三厘涂刻处,炙干,再涂,药尽为止。
软晶法
使水晶变软之法。水晶坚硬,不易雕刻,可用吉祥草同煮,视熟,即可刻。但只可用铜、铁器煮,不宜用砂器。用此法软玉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