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中皇裹蒸粽的飘香美味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淘宝网上不少商家都借此大做宣传:记者搜索“舌尖”二字,结果中居然有超过半数都指向“皇中皇裹蒸粽”。有众多口味,其中传统,四宝,鲍鱼,蛋黄粽等都美味至极,豆沙、鲜肉粽紧随其后。皇中皇裹蒸粽肉嫩味香,肥而不腻,箬香浓郁”的传统风味特色,饱受人们的喜爱。肇庆皇中皇裹蒸粽有限公司弘扬了粽子文化,振兴传统产业,使之成为文化、休闲、旅游的一个特色景点,人人皆知。
追溯粽子的起源,在我国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至今中华民族仍保留端午节吃粽子的生活习俗。而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方式。为什么食物中的“粽子”会与屈原挂上钩呢?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抱石含恨投江,老百姓们得知此噩号之后,都纷纷划着渔船,操着竹竿,四处打捞。人们连续打捞了两天两夜,都不见诗人屈原的尸首。到了第三天,人们担心江里的大鱼会吃掉屈原的尸体,于是便纷纷把从家中带来的角黍(一种用竹筒或竹叶包装的食品)投入江中喂鱼,最后终于保住了屈原的尸体。此后人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以菰芦叶裹黍米,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日“粽”,又名“角黍”。到了宋代,人们习惯称的“粽子”,其名目就已经渐多了。例如,《武林旧事》里记载:当时宫廷里的蜜糖巧粽,极其精巧,形态各异,名品甚多,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九子粽等。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开始用芦叶裹粽子,其粽馅也多起来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又出现了“火腿粽子”等。
肇庆裹蒸个子大,有“茶点王”之称,是粽子的一种,采用纯手工制作,与人们熟悉的“端午粽”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
包制肇庆裹蒸的主要原料为糯米、绿豆和肥猪肉,其比例为10:6:4,包制好、未经蒸煮的裹蒸一般一只约0.5 公斤。包制好的半成品要置于大缸中用猛火蒸煮8小时,边蒸煮边加入大量的清水,直至糯米、绿豆和肥猪肉溶化混为一体为止。称为“大肉裹蒸”。目前,市面上个别店铺节日期间制作的肇庆裹蒸,除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外,还在其中加入冬菇、鸡蛋、腊肠等。这种裹蒸被称之为肇庆特种裹蒸王。肇庆裹蒸香气横溢,入口松化爽滑甘香,肥而不腻,甘香可口,风味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