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普洱茶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品质优秀、拼配合理、产品本身具有很高的辨识度,然后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如果陈化足够优秀,这款茶基本就可以做为投资茶出现在普洱茶投资市场了。能进入代表的仅仅是资格,能不能做为投资茶流通则还需3分运气。从今天开始,就为大家全面分析10款已经成为或者可能成为投资茶的普洱茶产品。
纵观大益2014年的生茶,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名品辈出,只为市场;互相碾压,传世胜出。
大益在2014年做了3件事非常引人注目:1、寻找真正的消费者。2、凤凰计划。3、大益茶庭。这里我再加一件大益做了但是没有声明的事情4、芳村圈钱。
但凡有大的市场计划,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花钱。2014年初,普洱茶炒作市场就已现颓势。作为领头企业的大益是不可能不知道实际的市场行情的。从玉润天香到经典红丝带,再到后来的勐海孔雀这些经典的大益茶一般1年只会出1-2款。但是在行情低迷的2014年却不断推出,这些茶都有一个共性:但凡过去投资这些茶的茶商都从这些茶身上赚了大钱。在行情低迷的时候,一款接一款的经典大益茶出来,毫无疑问会以至大限度的从低迷市场中为大益回笼资金。而且这些茶的总配货量相比过去的前辈多出许多,配货价格也高出不少。可想而知,大益的获利会有多么丰厚。
盘点那些值得珍藏的名贵好茶
盘点那些值得珍藏的名贵好茶 过河卒 普洱茶可以用跨世纪跨年代来形容,每款值得珍藏留恋的茶都拥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让普洱刻上了历史尘封的脚印,真正的好普洱是世间爱茶者的追求和梦想,如同古玩收藏者一样。
1、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2、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红票宋聘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普洱茶原料
4.以上晒青茶系列产品,经后发酵陈化,均可演变成普洱茶。后发酵不再是酶促作用。云南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茶叶运输人背马驮。为降低运输成本,各类晒青紧压茶相继出现了。一匹马驮运50公斤散茶,改为紧茶可驮运70公斤,运量提高40%,运费降低40%。漫漫茶马.古道在消磨时间的同时,还在悄悄地重新塑造原始的晒青茶叶。在重塑过程中,微生物、水分、热量、空气等对普洱茶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交通状况不断改善,运时缩短,陈化期不够,所以50年代初人工发酵普洱茶出现于香港。相对于自然发酵陈化的“生普” 或“原旧普洱茶”,人工发酵普洱茶被茶人称为“熟茶”或“熟普”。1973年4月,云南召开茶叶加工会议,率先安排昆明茶厂试验生产人工发酵普洱茶。人工发酵使用的原料统统是散茶,晒青紧压茶类不可能再重新渥堆发酵。1976年,“熟普”散茶压制的沱茶7663、茶砖7581面市了。同一时期,“熟饼”也走向市场。用晒青毛茶精制而成的滇青茶类,是近代为适应市场发展出来的品种,成本高,除个别片末茶后发酵用于袋泡茶外,云南一般不作为普洱茶原料使用。人工发酵普洱茶,基本上使用晒青毛茶为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