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树脂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其抗冲击性 耐热性,耐低温行,耐化学药品及电器性能优良,还具有易加工,制品尺寸稳定,表面光泽性好等特点,容易涂装,着色,还可以进行表面喷镀金属,电镀,焊接,热压和粘结等二次的加工。广泛机械,汽车,电子电器,仪表仪器,纺织和建筑等工业 领域,是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塑性工程材料。。
ABS树脂一般式不透明,外观呈浅象牙色,能配成任何颜色;ABS无毒、无臭、坚韧、质硬、呈刚性,并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耐蠕变性;ABS不透水、常温下吸水率小于1%,表面可抛光;ABS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冲击强度极好,可以在极低的温度下使用;ABS的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定性好,又具有耐油性,可用于中等载荷和转速下的轴承。ABS的耐蠕变性比PSF及PC大,但比PA及POM小。ABS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属塑料中较差的。ABS的力学性能受温度的影响较大。ABS的热变形温度为93~118℃,制品经退火处理后还可提高10℃左右。ABS在-40℃时仍能表现出一定的韧性,可在-40~100℃的温度范围内使用。ABS的电绝缘性较好,并且几乎不受温度、湿度和频率的影响,可在大多数环境下使用。ABS不受水、无机盐、碱及多种酸的影响,但可溶于酮类、醛类及氯代烃中,受冰乙酸、植物油等侵蚀会产生应力开裂。ABS的耐候性差,在紫外光的作用下易产生降解;于户外半年后,冲击强度下降一半。ABS同PS一样是一种加工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塑料,可用通用的加工方法加工。
ABS的熔体流动性比PVC和PC好,但比PE、PA及PS差,与POM和HIPS类似;ABS的流动特性属非牛顿流体;其熔体粘度与加工温度和剪切速率都有关系,但对剪切速率更为敏感。ABS的热稳定性好,不易出现降解现象。ABS的吸水率较高,加工前应进行干燥处理。一般制品的干燥条件为温度80~85℃,时间2~4h;对特殊要求的制品(如电镀)的干燥条件为温度70~80℃,时间18~18h。ABS制品在加工中易产生内应力,内应力的大小可通过浸入冰乙酸中检验;如应力太大和制品对应力开裂绝对禁止,应进行退火处理,具体条件为放于70~80℃的热风循环干燥箱内2~4h,再冷却至室温即可。
ABS树脂通常是指聚丁二烯的苯乙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与苯乙烯一丙烯腈游离共聚物(SAN)的混合物。其中,接枝在聚丁二烯橡胶上的苯乙烯、丙烯腈接枝共聚物为聚丁二烯橡胶和SAN树脂提供了良好的相容化界面,形成了稳定的2相结构。ABS树脂中含有侧苯基、氰基和不饱和双键使ABS与许多聚合物有比较好的相容性,这为ABS树脂的共混改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此,将各种不同材料与ABS共混以期获得满意的性能,于是种类繁多的ABS合金应运而生。目前ABS合金的种类已达几十种,并且由二元向三元、多元化方向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采用本体法或溶液沉淀法在天然橡胶存在下制备抗冲改性聚苯乙烯技术的雏形就已出现。到20世纪50年代,悬浮法、乳液法、本体法聚合工艺都被用于高抗冲聚苯乙烯(HIPS)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的合成。1957年,美国Borg- Wamer的Cycolac系列乳液接枝法ABS被推向市场并迅速成为主导产品。20多年后,美国Dow化学公司本体法生产的MAGNUM系列ABS面市。2002年,Dow化学公司该系列ABS全球范围产能占全球ABS总产能的5.1%。显然,ABS本体法工艺不能完全替代乳液法工艺,即自身局限性阻止了前者发展问。早期的ABS树脂采用共混法,一般70份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与40份丁腈橡胶混合。目前工业上生产的ABS树脂主要采用乳液接枝法,是苯乙烯单体和丙烯腈接枝在聚丁二烯乳胶上得到的。各个组分对ABS的使用性能产生不同的作用:丙烯腈主要提供耐化学性和热稳定性,丁二烯提供韧性和冲击强度,苯乙烯则赋予了ABS的良好的刚性和加工性。ABS塑料的成型温度为180~250℃,但是最好不要超过240℃,此时树脂会有分解。
专业的开发及生产团队,品质保障,价格低廉,货期准,售后服务及时,理想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