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都鞋文化博物馆负责人 蔡文云:温州号称中国的鞋都,是我们全国大的鞋业生产基地,而且现在从温州市鞋业生产水平来说,在我们国家处于先进地位,作为这么一种鞋业生产的这种地位,使我们感觉到温州人有一种责任,要填补国内鞋业文化研究中的空白,一个方面是要抢救这个鞋文化,另外要继承、弘扬、发展鞋文化,这是一种责任感。
骆崇骐:军事上原来都是穿裙袍,坐战车打仗的,从赵武陵王开始就穿靴子了,穿了靴子以后,他就可以穿裤子,裤子和靴子搭配然后可以发展出一个骑马,在军事上,中国鞋文化起了一个相当大的作用。
这是一尊西安出土的秦代兵俑塑像,从背面看,单腿跪地的兵俑所穿鞋子的底部,清晰地显着密密麻麻的纳线的痕迹,这说明至少在秦代中国纳鞋底的工艺已经产生,它增强了鞋底的坚韧程度,延长了鞋子的穿用时间,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制鞋工艺在传统布鞋的生产中依然沿用。
这恐怕是最有名的木屐了,相传这种木屐是由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学家、永嘉太守谢灵运发明的,因此也叫'谢公屐',上山时御下前齿,下山时御下后齿,便于登山时保持身体平衡、节省体力。
骆崇骐:在中国古代鞋文化里面,称为屐的,不管它的鞋帮是什么材料的,只要它的底是由木材或者竹子做成的,它就称为屐。它的鞋帮可能是草编的,也可能是皮革的,也可能是丝绸的,也可能是布的,都称为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