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挖掘在知识产权行业内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了,关于它的概念、涵义和方法论,也早有各路专家学者从业者进行过或系统或深入或精辟地阐述。另外,专利挖掘也早已成为企业专利工程师的必备技能之一。本文仅是卧涛基于自身工作经历思考总结的专利挖掘工作中的一点小小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供大家交流探讨。
专利挖掘的对象
在企业中做专利挖掘工作,首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也就是挖掘工作的落脚点。很多专利工程师新人在面对专利挖掘工作时,经常会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挖掘工作基本落脚点的缘故。
依据卧涛的经验,专利挖掘工作中最合适的落脚点应该是挖掘对象,也就是专利挖掘的客体。一些传统的专利挖掘理论认为,专利挖掘的客体就是研发项目中的研发成果。这本身并没什么错,研发成果确实是专利挖掘工作中最重要及核心的挖掘对象。然而,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一层面,对于实际专利挖掘工作的展开并无多大帮助。笔者认为,专利工程师越是把专利挖掘的对象具象化,后续专利挖掘工作的难度就会越小,专利挖掘工作的成效也会越大。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究竟哪些客体能成为专利挖掘的对象呢?
首先,从研发成果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找到的挖掘对象包括:新的技术方案、项目创新点、新产品设计图和新产品样品等。其次,从现有技术角度出发,我们能找到的挖掘对象包括:公司已申请或公开的专利、公司已上市的产品、竞争对手已公开的专利、竞争对手已上市的产品以及所属行业内其他公开发表的技术文献等。事实上,专利挖掘的对象并不止于笔者列举的上述客体,比如,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有时也可以作为专利挖掘的对象,专利工程师们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并积累更多的专利挖掘对象。
专利挖掘对象的场景化应用
之所以建议专利工程师先把挖掘对象具象化,是因为不同的挖掘对象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衍生出不同的专利挖掘方法,并达到不同的专利工作目的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