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值低于6.5时:降低载氧能力,引起泥鳅组织内缺氧、造成缺氧症状,尽管水体中溶氧量正常,泥鳅也有浮头现象,pH值过低新陈代谢强度降低,减少摄食量,生长缓慢,也会引起泥鳅鳃组织凝血性坏死,粘液增多,腹部充血发炎等。
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mg/L,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mg/L,对于鲑科鱼类栖息水域冰封期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4mg/L,泥鳅稍微好点。但是溶氧高于12mg/L,表明水中氧已过量,此时泥鳅苗易得气泡病。
水泥池的池壁上极易附着小气泡,因此在水泥池放养水花苗时只要遇到日光照射,多会得气泡病。
在运泥鳅苗途中,人工送气太多,也会引发气泡病。某些地下水含氮气达到过饱和,如不经曝气直接进入泥鳅苗池,往往会发生气泡病。
北方的越冬泥鳅池,若水浅、水肥或水草较多,冰封前期也会因氧气过饱和而患气泡病,后期则因溶解氧不足、而二氧化碳、硫hua氢等气体含量高而产生综合性气泡病,其特征是病鱼尾巴、头朝上、失去平衡。
台湾泥鳅的天然繁殖方法。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写入新水,待池水药性不见后,将亲鱼按男女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支配。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支配时,就要在池中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放置鱼巢后要常常查看并清洁上面的泥尘污物,避免台湾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台湾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俄然上升的气候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初步,至上午10时支配结束,产卵进程需20~30分钟。产卵时,亲鱼追逐剧烈,高峰时雄鳅以身环绕雌鳅前腹部位,结束产卵受精进程。产卵后要将粘有卵粒的鱼巢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一同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产卵池要避免蛇、蛙、鼠等危害亲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