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比德与玉”,近年来国人对玉的附庸热潮再起,风雅的背后,演绎的是残酷与刺激的财富故事。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石质细润,通灵清亮,质地细洁,光彩灿烂,颜色妩媚温柔,似婴儿之肌肤,娇嫩无比。巴林福黄石质透明而柔和,坚而不脆,色泽纯黄无瑕,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金石界素有“一寸福黄三寸金”之说;巴林石中鸡血石,有“草原瑰宝”之美誉,该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令人在玩赏之余,不禁产生丰富的遐想,感叹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称巴林极品石是集“寿山田黄”之尊,溶“昌化鸡血石”之艳,蕴“青田封门青”之雅的印坛奇葩,其评价正可为巴林石之写照。巴林石,巴林矿主要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其学名叫叶腊石。与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印石”。巴林石的色泽斑斓,纹理奇特,质地温润,钟灵毓秀,堪称精美绝伦。早在800多年前就已发现,并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被成吉思汗称为“天赐之石”,不过也只是被那时人们将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3年我国正式大规模勘探开采巴林石。1978年国家轻工业部才将巴林石矿列为我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正式命名为中国巴林石。在“四大印石”中巴林石最为年轻,但因品质高,且产量逐年减少,升值潜力巨大,市场价值已经高于其他的传统印石。到今天,巴林石名品辈出,为中国印章石重重地描出精彩的一笔。
巴林石因产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
巴林石属天然彩石,其色彩丰富,品种繁多,是中国著名的四大印材石和中国候选国石之一。
巴林石早在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就已被先民于地表零星开采利用,但规模开采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因而巴林石被视为“四大名石”中最年轻的石头。而今,巴林石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成为印石收藏的一个独特门类,成为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属含水的铝硅酸类矿物,是以高岭石、地开石为主的多种矿物组成的黏土岩,其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其次含微量铁、锰、钛等氧化物,部分含较多的汞的硫化物,摩氏硬度为2-4,密度为2.4-2.7。
巴林石的品种分类,是依据颜色、质地、纹理、和结构而确定的,共分为五大类。
过去人们将巴林石主要分成三类,即巴林鸡血石、巴林冻石、巴林彩石。近年,人们又增加了巴林福黄石和巴林图案石。
巴林石五大类首推巴林鸡血石。巴林福黄石是冻石之王,其质地细润通透,色泽艳黄富贵。巴林冻石不仅晶莹剔透,还色泽艳丽,纹理飘逸。巴林彩石色彩斑斓,纹理俊美,品种众多。巴林图案石色泽搭配奇妙,图纹画面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
巴林石品种的名称是在其矿山原有命名的基础上,结合北方及其他地区对巴林石的称呼,归纳为三个方向:
(1)借用语。主要来自福建福州寿山石的名称,如“芙蓉冻”、“瓜瓤红”等,这是由于巴林石的某些品种同寿山石的这些品种极相似的缘故。
(2)根据颜色形象命名。如“桃花冻”、“水草冻”等,这多是巴林石矿的工作人员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些名称如“桃花冻”,虽然与寿山石的品种名称相同,但内涵上却有区别:巴林石是根据它那淡淡的粉红,晶莹欲滴的质感,有如春天里的桃花而命名的;而寿山石的桃花冻,则是在白色透明的地子里有米粒大小的鲜红颗粒,形如无数朵鲜艳桃花竞相开放一般而得名。
(3)约定俗成。有些品种从一产出就有了名称,如“红花石”、“黄花石”等,虽然名称比较朴素直白,但基本准确,且自然顺口,习惯了,也为常用。
巴林石著称于世,除了其温润、通灵的质地,还有其丰富多变的色彩。赤、橙、黄、绿、蓝、青、紫等七种基本色彩加上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明、或暗等多变的色调,丰富艳丽,斑斓多姿,耀眼夺目。巴林石最迷人之处,就在于其色彩的丰富性,而且巴林石几乎全以色彩命名,它几乎囊括了大自然所有的色彩,能够满足爱石者对所有色彩的追求与想象。
品色泽,是鉴赏、收藏巴林石的首要因素之一。巴林石在不透明、微透明、半透明等质地上,有蜡状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凝脂光泽之分,而在不同光源下又不同的色泽变化,极为迷人;巴林石的色彩还因内在形态、致色元素比例不同而变化多端,如鸡血之形有块状血、网状血、条状血、浮云血等,水草则呈现黑水草、绿水草、黄水草等种类。
人们常说巴林石美,就在于其色彩丰富、多变、灵动,令人在赏玩不余,不禁感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巴林石丰富的色彩,是因硅、铝、钙、镁、硫、钾、钠、锰、铁、钛等致色元素浸入的结果。
巴林石隶属叶腊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形成的。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高岭石的品种数量,也赋予了巴林石优秀的品质。
巴林石质细腻,质地细洁,温润柔和,透明度较高,摩氏硬度2~3,宜于治印或雕刻精细的高端艺术品,为上乘石料。其中福黄石质柔和,坚而不脆,集细、洁、润、腻、温、凝六大要素于一身;鸡血石温润脆爽,软硬适中,宜于镌刻,是石中妙品;冻石通灵清亮,温润细腻,柔而易攻,刀感上佳。
上乘的质地,使巴林石拥有了完美的艺术表现力。因而吸引了一大批雕刻家、篆刻家,中国工艺美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以及青年雕刻艺术家在巴林石上飞笔走刀,释放艺术想象。
文化深厚巴林石
巴林石为什么令人们着迷和追逐,核心价值在于它8000年的历史文化沉淀。
巴林石产地所在内蒙古赤峰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国北方文化的摇篮和中心,境内有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赤峰,是中国以地名命名考古学文化类型最多的地级市。
正是这一片布满人类近万年跋涉足迹的苍茫大野,孕育了多彩的巴林石。可以说,巴林石涵盖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考古学家考证: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巴林石就被先民开发利用;约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出现了巴林石人面饰、勾云形佩;商、周、秦、汉时期,夏家店上层文化山戎墓葬中,出现了巴林石制陪葬品;公元九世纪,契丹族在赤峰建立辽王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以巴林石制印,民间更是广泛应用佛事活动,以作佛像、法器;元明时期,巴林石用以制作碗盏、烛台等生活用品以及香炉、佛像等宗教用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巴林石为“腾格里朝鲁”,汉译为“天赐之石”;清代,随着清廷和硕端静、固伦荣宪两位公主先后下嫁赤峰地区,巴林石制鼻烟壶和荷包坠子经乌尔衮进奉朝廷,深得康熙赞赏;近现代,侵华日军盗采巴林石运回本土,制作砚台、墨盒等,直到70年代初中日恢复建交,·周因日本首相田中角相的来访而得知内蒙古有鸡血石,才下令当时的辽宁革委会恢复开采……可以说,巴林石文化涵盖着远古文明的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深厚底蕴。
一块小小的巴林石,曾点燃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曾点燃红山先民手中的火把,它在中华民族8000的历史长河中得到了不间断地传承和延续,凝结着远古烙印和先民智慧。
沧海桑田,意蕴悠远!
* 产品名称:* 产品编号: 类别: 材质: 翡翠/缅甸玉 和田玉 岫玉 白玉 信宜南玉 青玉 阿富汗玉 玛瑙 昆仑玉 黄龙玉 佘太翠 碧玉 黄玉 独山玉/南阳玉 其他 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