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基本信息
别名:吡嗪酮
所属类别:杀虫剂
英文名称:Pymetrozine
含量:50%WDG
分子式:C10H11N5O
分子量:217.23
化学名: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
毒性:吡蚜酮大鼠经口LD501710mg/kg,大鼠经皮LD50>2000mg/kg。
理化性质
外观:白色结晶粉末。
熔点:217℃。
蒸气压(20℃):<9.7510-8pa。
溶解度(20℃,g/l):水,0.27;乙醇,2.25;正已烷,<0.01。
稳定性:对光、热稳定,弱酸弱碱条件下稳定。
原药规格
外观:白色或浅色粉末。
有效成分含量,%:≥95.0
丙酮不溶物,%:≤1.0
水份,%:≤1.0
PH值范围:6-9
制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外观:浅黄色疏松粉末,无团块。
吡嗪酮含量,%:25.0
悬浮率,%:≥75
润湿时间,S:≤90
细度(通过44mm孔径筛),%:≥98
水分,%:≤1.5
PH值范围:8.0-10.0
产品特点
●选择性强——本品选择性极佳,对某些重要天敌或益虫,如棉铃虫的天敌七星瓢虫,普通草蛉,叶蝉及飞虱科的天敌蜘蛛等益虫几乎无害。
●优良的内吸活性——叶面试验表明,其内吸活性(LC50)是抗蚜威的2-3倍,是氯氰菊酯的140倍以上。
●可以防治抗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桃蚜等抗性品系害虫。
施药技术
●用药量:防治蔬菜蚜虫、温室粉虱,亩用药5克;防治小麦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5-10克;防治水稻飞虱、叶蝉,亩用50%吡蚜酮WDG15-20克;防治棉花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20-30克;防治果树桃蚜、苹果蚜,可配成2500-5000倍液喷雾。
●施药方法:亩用药量兑水30公斤作常规喷雾或兑水10公斤用弥雾机弥雾。
适用范围:蔬菜、小麦、水稻、棉花、果树。
防治范围:蚜虫科、飞虱科、粉虱科、叶蝉科等多种害虫,如甘蓝蚜、棉蚜、麦蚜、桃蚜、小绿斑叶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甘薯粉虱及温室粉虱等。
注意事项:喷雾时要均匀周到,尤其对目标害虫的危害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