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伯得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着丰富的艺术品交易市场服务经验的公司,主要从事境内外文 化艺术品的藏品评估、精品展览、展销、古董鉴定、拍卖、等业务。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以鸡首作流而得名。它创烧于三国末年,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演变成执壶。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繁荣经济的 。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为何在历史上突然兴起又突然消亡?鸡首象征什么意义?鸡首壶留给我们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
宁波博物馆收藏的西晋越窑提梁人物鸡首壶(见图),是鸡首壶中的一件十分“稀罕”之物,整体造型独特,为西晋同类鸡首壶中所罕见,目前国内仅见此一件。此壶1995年出土于浙江余姚市肖东五星墩,通高24厘米,口径11.8厘米,腹围18.2厘米,盘口,矮颈,溜肩,鼓腹,平底,青釉泛黄。肩部四周由联珠纹、凹弦纹、斜细网格纹组成带式,其上分别印贴铺首衔环、仙人骑麒麟,肩腹部塑有雕刻精细的正在啼鸣的鸡首及鸡尾,鸡颈粗壮,鸡喙尖,鸡冠高,羽毛丰,形象逼真。宽敞的盘口上,以黄鼬躯身为提梁。黄鼬前足作伏状,竖耳弓身,张口吐舌,对准鸡冠作欲噬状,后两足则夹住长尾停于口沿。在盘口之下与鸡头、尾处,各置扶膝光头似佛像人物。根据此壶身上的纹饰特征,如铺首、联珠纹、斜网纹等,与西晋出土的同类有确切纪年的瓷器相同,此壶为西晋之物。西晋为鸡首壶发展初期,鸡首大多只是象征性贴塑的图案,鸡首实心不能倒水,鸡首无颈。而此壶却是鸡首为空心可倒水,鸡颈粗高,为西晋鸡首壶所罕见;同时,该壶还堆塑有人物、动物提梁,更为鸡首壶中罕见。
越窑堆塑罐上有胡人乐队以及佛像人物,也有仙人骑麒麟道教神话图案,常见佛、道混同的现象,显示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杂糅。那些僧人,很像是在作佛寺的超度法会。因此,这件提梁人物鸡首壶带有西晋越窑堆塑罐(随葬魂瓶)的文化、艺术表现特征,其佛像人物反映的是人们的佛教信仰,其黄鼬张口对准鸡冠作欲噬状,是农耕生活的现实写照。
鸡首壶的器型演变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鸡首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安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实心、空心之分,前者是随葬冥器,后者是生活实用器。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型优美,已有审美和吉祥之意。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从鸡首壶的演变史来看,它最初是一种在盘口壶上加上鸡首、鸡尾形的装饰,鸡首实心不通,是一种殉葬的冥器;后来演变成鸡头可通水、鸡尾变成龙形柄的实用之器;再到后来,因实用性强,大批量生产,或许就去繁就简,而使壶上捏塑鸡首等动物的现象消失了。
作为一个以瓷器扬名的国度,我们自己却鲜少了解中国瓷器的鼻祖──越窑青瓷。它是最古老的瓷窑,持续了千年,并以青碧透亮的釉色影响后世的审美。巅峰时期的秘色瓷更为它镀上一层传奇色彩。它像陶瓷界的一代宗师,功成身退后,留下世人念念不忘的“月染春水”与“千峰翠色”。
苏州博物馆里有一件镇馆之宝是一个五代秘色瓷莲花碗,它光洁如玉,釉色如湖水般清秀透亮。碗壁上是莲花的浮雕纹样,盏托如荷叶般微微翻开。看上去就像一朵绽放的荷花,荡漾在一池春水间。这是1956年在苏州虎丘云岩寺发现的。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人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诗句,非常形象的赞美了越窑青瓷釉色青翠美丽。目前发现,文字记载“越窑”最早的就是这首诗。
纵观我国的陶瓷发展,从红陶到灰陶、从灰陶到原始瓷、再从原始瓷到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青瓷之祖”越窑就诞生于原始瓷发展的战国时期。
因越窑的范围主要分布在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现在浙江的余姚、绍兴、诸暨、萧山、上虞等。所以,把越州烧造的瓷器统称为越窑。东汉中晚期,越窑烧制成功了我国最早的瓷器,也因此成了“青瓷之祖”。越窑在东汉到宋代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跟其它窑口一样,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按这四个阶段,大体来漫谈一下越窑青瓷器型装饰和胎釉演变,来掌握“青瓷之祖”——越窑的千年发展脉络。
一、初创时期(东汉):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产品在成型、烧制工艺上与原始瓷一脉相承,器型、装饰上多仿照当时的青铜和漆器礼器。同时出现了五联罐、双系罐、盘口壶、鬼灶、碗、盘、洗、耳杯、熏炉等,一般施釉不到底,有的仅上半部,多为平底。釉色以淡青色为主,少有黄釉或青黄釉。
越窑的瓷胎从早期到晚期,都是灰白色的,无非就是或偏灰或偏白点而已,胎质从早期的疏松,发展到后来的致密。
二、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是越窑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产品以动物题材最为普遍,有以动物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如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有作为局部装饰的,如鸡头壶、虎头罐、兽足洗等。最有代表性的是集多种动物形象和人物、亭台楼阁于一身的堆塑罐(简称谷仓)。东汉的五联罐到东吴、西晋就发展成为谷仓。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五联罐一定是东汉的。羊形烛台、蟾蜍水盂等动物器型和堆塑谷仓一般是晋代的。鸡头壶一般出现在三国到南北朝,并从胖矮向高大发展。
三、鼎盛时期(唐晚期、五代、北宋早期):唐代中晚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昌盛时期,瓷业生产遍地开花,争奇斗艳,“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就在这一时期形成。越窑以慈溪上林湖地区为中心迅速向周边拓展,制瓷技术进一步改进,开始大量使用匣钵装烧,在工艺上基本采用托珠(泥珠)垫烧,所烧器物基本满釉,瓷器质量显著提高,底足内都留有数个圆形泥珠垫烧痕。著名的“密色瓷”就诞生在这个时候。
这一时期瓷器釉层变的匀净,釉色青中泛黄或青绿。注重造型和釉色,且追求“冰清如玉”的效果,故纹饰简练或光素。常见的纹饰有龙凤、寿鹤和花卉等。其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且线条较粗,也有少量印花,刻花和镂雕。短流六角执壶也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器。
这里明确了几个界限问题:满釉支烧瓷器晚唐开始烧造;瓷器采用泥珠垫烧工艺在晚唐至五代之间;短流执壶生产止于晚唐至五代之间。也就是一件满釉支烧瓷器一定是晚唐以后的产物;一件采用泥珠垫烧工艺的瓷器,一定是晚唐至五代的产物;短流执壶一定是五代以前的产物。同时,一件釉色青绿的越窑青瓷一般是晚唐以后的产物。
五代至宋代越窑黄釉逐渐减少,青釉多数带灰色,釉层透明。光素无纹的器物仍占很大的比例。北宋时盛行花纹装饰,采用刻、划、镂、雕和堆雕等多种手法,常见纹饰有蝴蝶、鸳鸯、鹦鹉、游鱼、孩童和花卉等。还出现了松子状的长条支钉,在器物底足内或足端留有数个长条支钉痕迹。
这里明确了二个问题:一件采用松子状长条支钉烧造的满釉瓷器,一定是五代至北宋之间的产物。同时强调,在工艺臻于巅峰时,越窑青瓷往往摒弃刻划等装饰手法,纯粹以造型和釉色取胜。也就是一件青瓷(包括所有青瓷)有工的未必是上品,光素无纹造型端巧、釉色纯正肥美的反倒是上品或精品。
公司运 用专业团队,博学多才的鉴定专家,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为广大藏家提供最精细的一手资料为藏家提供最真诚最有效的收藏建议。同时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网络媒体资源的全角度宣传,打造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的宣传阵容,为海内外收藏家,艺术家搭建一个广阔的文化艺术品收藏交流交易平台,携手共赢中国文化市场的繁荣 。
专家预约:何经理
TEL:18965128539
自定义参数:您可以手动添加产品参数,最多可以添加5条。参数名和参数值的内容不能相同并且不能为空;参数名的输入内容不能为纯数字。
: 什么是参数名、参数值?
:删除
:删除
:删除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