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文化在中国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如唐代长安庆兴宫的“沉香亭”因诗人李白的《清平调》名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而著称;元代时期,沉香文化进入鼎盛阶段。明、清两代,宫廷皇室皆崇尚用此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其工艺制作精细,与犀角制作相同。
我国古代的众多香料里,挺上乘的香料有“沉檀龙麝”四香的说法,其中“沉”就是指“沉香”。沉香在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即被列为“上品”。在隋唐史料中也有关于沉香的丰富记载,至晚唐、五代,更有了高度的提升和发展。宋代,好沉香被喻为“香中之王”,更有“一两沉一两金”的说法,此时的香文化已经发展到了顶峰。因沉香的名贵,到明代,已变为了“一寸沉一寸金”。此后,用香风气长行,直至清代。
(一)沉香木雕的介绍:
沉香又名“沉水香”或“水沉香”,是一种珍贵的香料和雕刻材料。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能散发香气的木头,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凝结而出的芳香合成物,是一种泌结了树木油脂和木质等相关成分的固体凝聚物。这类香树的木材本身并无特殊的香味,木制也较为松软,有些品类只有在焚烧时才会散发出香气。
沉香按其结成情况可分为“土沉”“水沉”“倒架”“蚁沉”“活沉”“白木”等六大类。一般来说,沉香木的颜色越深、质地越密实,质量越好。所以古人以能否沉水将沉香分为不同级别:入水则沉者,名为“沉水香”;次之,半浮半沉者,名为“栈香”,也称“笺香”、“弄水香”;再次,稍稍入水而漂于水面者,名为“黄熟香”。
(二)如何收藏沉香木雕:
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明、清两代,宫廷皇室都崇尚用此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其浓郁悠远的独特香味,在科学发达的今日仍无法以人工合成复制。沉香木的质地看上去像坚硬黝黑的石头,入水即沉,因此几千年来沉香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随着在拍卖市场上,沉香木制品身价不断看涨,它也渐渐走出“深闺”。
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明、清两代,宫廷皇室都崇尚用此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其浓郁悠远的独特香味,在科学发达的今日仍无法以人工合成复制。沉香木的质地看上去像坚硬黝黑的石头,入水即沉,因此几千年来沉香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随着在拍卖市场上,沉香木制品身价不断看涨,它也渐渐走出“深闺”。
(三)鉴别沉香真伪有4个方法:
(1) 看:一般水沉是黑褐色的,也有暗青黄的颜色的,真正的沉香是靠戴的,是越戴越黑亮的,而不是天生就是黑色的。在这里提醒藏家,千万不要以为沉香原本的颜色就是黑色的,如果能靠戴把它变成黑色就证明是真货,反之掉色就是假货了。
(2)闻:这个是很重要的鉴别手段,一般沉香的味道刚开始闻就觉得象某种熟悉的药味,但仔细一闻却想不起到底是什么味道。闻沉香的味道主要有个判断的手段就是“钻”,什么是钻?就是沉香的味道是钻的,钻到您的鼻孔里,真的沉香的味道应该是感觉味道是沿着线丝状的路径钻到您的鼻子里去的,这点的话只要您点燃活沉香仔细的看它的烟的路径就知道,烟是丝丝散发的。如果您闻到的味道不是钻进来的,起码能说明它不是二级品的,要结合其他因素考虑其价值。另一个判断的手段是“透”,把沉香装到袋子里,合紧,只要您的嗅觉是正常,真正的沉香是可以透过这个袋子香出来的。第三个判断的手段是“放”,可以放在枕头的旁边,夜间您放松的睡眠中,可以闻到味道是一阵一阵的,有间歇的。如果是假货,味道则不是一阵一阵的。
(3)摸:水沉的二级品看起来好似有层油,但摸着不脏手,手的感觉也是不油的。如果是假货则这个油会在您手上留下脏脏的印记。
(4)沉不沉水:现在市场上的说法是能沉于水中的就是好沉香、真沉香,这只是片面说法。因为现在市场上也有用杂木泡药水泡香油做成的沉香销售,不法分子通过人工处理也可以把假的沉香做成沉水,所以单凭沉水与否说明是否真货是不正确的。真正的沉香是越戴越黑亮的。因为真的沉香就象玉一样,吸取人的灵气,精华,才变黑亮的。
沉香木雕观音拍卖纪录:
沉香观音像越南成交价:HKD46,000,000
越南芽庄罗汉雕件成交价:RMB2,300,000
近代越南芽庄黑土水沉成交价:RMB1,207,500
越南广义沉水沉香成交价:RMB3,335,000
越南芽庄沉香木摆件成交价:HKD4,240,000
近代越南沉香老料成交价:RMB2,540,000
近代越南芽庄黑土水沉成交价:RMB1,680,000
![](http://queue1.img.makepolo.com/tmp/product_4_ce2493ae1839d24b1f5506859459453c.jpg)
![](http://queue1.img.makepolo.com/tmp/product_4_5e9f94801150a5ad639fa941e5799496.jpg)
![](http://queue1.img.makepolo.com/tmp/product_4_2a89d1d8a983598d7b3448dad83c314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