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在运送到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致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构成、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来进行分类的。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对“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作出了部署,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在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2017年底前全面禁止进口环境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固体废物,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监管,彻底堵住洋垃圾入境,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两个涉及固体废物管理的国家层面重要实施方案在较短的时间内相继出台,从不同角度都明确提出了提升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的目标,可以说是一套“组合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策应,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我国环境质量改善这一目标的实现,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发达国家固体废物出口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产业,主要得益于其较为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出口导向的固体废物分类反过来也带动了废纸、废塑料分类回收比例及效果的不断提升。由此可见,良好的垃圾分类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大力倡导,努力推行。
废纸和废塑料同样也是我国垃圾分类的重点品种。我国人均纸张和塑料的消费量和废弃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仅为美国的1/4左右。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废纸、废塑料的总产生量仍然十分巨大,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产生量还将不断增加。2016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回收的废纸、废塑料量分别达到4963万吨和1878万吨。考虑到我国人均纸张和塑料消费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废纸、废塑料的回收利用率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中废纸、废塑料的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就是强有力的证据。
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仍然依赖“收购”垃圾或从业人员分拣垃圾实现较高的回收率,增加了回收成本,不利于居民自觉履行垃圾分类的环境责任,也有悖于“产生者负责,污染者付费”的基本原则。
每个人每天都会扔出许多垃圾,在一些垃圾管理较好的地区,大部分垃圾会得到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无害化处理,而更多地方的垃圾则常常被简易堆放或填埋,导致臭气蔓延,并且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