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窑瓷是中国历史上个以帝王之姓命名的瓷器。柴窑瓷是后周周世宗所烧。(周世宗本姓柴,名荣,其父柴守礼。故以其姓命名为柴窑瓷。
此瓶为六方形,下窄上宽收颈。釉面光亮质地硬且有玻璃质感。釉色鲜艳且包浆浓厚,一看便知是老器。腹部为腰鼓形,颈小头大像大蒜头。底部刻有小篆“柴”字,包浆明显,很开门,为诸窑之冠。
柴窑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薄取胜,釉色繁多,纯正取胜。以造型绝伦,标新立异取胜。以绘画典雅,提诗高超取胜。以成型之干净利落取胜。诸瓷之冠非它莫属。此瓶器型规整有型,造型精巧而灵动,胎质细腻,釉质甚薄,颜色光鲜亮丽,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值得珍藏。
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胎质灰薄如纸,制作工艺精湛,器型雄健端庄,纹线简洁流畅,釉有细开片,胎体细密坚致、灰白色胎,器物没有装饰花纹,在素净中透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庄重典雅,崔人奋进,从造型上看属宫庭陈列瓷。
1、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6、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7、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8、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9、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
10、据传,民国时期,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