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鱼纲鮨科鱼分为三科:温带鲈鱼科,其中加拿大产4种,即美洲石鲈、金眼鲈、条纹石鲈和多锯鲈;太阳鱼科,其中加拿大产12种,包括黑鲈、岩鲈和小口黑鲈等;海鲈科,其中加拿大产3种,即黄鳍鲈、海鲈和雪鲈。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某些品种并不叫鲈鱼,钓鱼者还常用此名来称其他类鱼。温带鲈鱼科鲈鱼生活于加拿大东部海水、微咸水和淡水中,其中条纹石鲈经引种已开始在不列颠哥伦比亚沿岸生活,与太阳鱼科鲈鱼类似,口中有齿,鳍呈刺状,一般有1条鳃盖鳍,2条背鳍,其中软鳍条背鳍与刺状背鳍分离。该科鱼种一般用于垂钓,较少进行商业性捕捞。太阳鱼科鲈鱼多见于南部淡水湖泊和温暖且流速缓慢的溪流中,其原产地为东部水域,后引种于太平洋水域,口中有排齿,生连续背鳍,鳞片有栉齿边,以昆虫、淡水螯虾和其他鱼种为食。其中黑鲈和小口黑鲈为加拿大重要的水产鱼种。海鲈科鱼种多见于大西洋沿岸,目前,人们对其所知甚少,其中黄鳍鲈鱼最近才在加拿大水域被发现。 [2]
外形特征编辑
体长,侧扁,背部稍隆起,背腹面皆钝圆;头中等大,略尖。体长可达102厘米,一般重1.5-2.5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5公斤以上。
鲈鱼(5张)
吻尖,口大,端位,斜裂,下颔稍突出于上颔,上颌伸达眼后缘下方。两颌、犁骨及口盖骨均具细小牙齿。
前腮盖骨的后缘有细锯齿,其后角下缘有3个大刺,后鳃盖骨后端具1个刺。
体被小栉鳞,侧线完全、平直。体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银白。体侧上部及背鳍有黑色斑点,斑点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背鳍两个,仅在基部相连,第1背鳍为12根硬刺,第2背鳍为1根硬刺和11-13根软鳍条。
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7至9枚,背鳍、臀鳍鳍条及尾鳍边缘为灰黑色。
鲈鱼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也能生活于淡水。
生活习性编辑
性凶猛,以鱼、虾为食。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
海鲈鱼 外形特征 各个鳍和背上黑斑点(4张)
养殖的品种。分布范围编辑
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
鲈鱼(5张)
,东海、渤海较多。品种类型编辑
大口黑鲈
大口黑鲈——远方来的新品种
大口黑鲈原产美国,是一种淡水鱼类。上世纪80年代,作为海鲈鱼的替代品种引入国内。市场上所见到的淡水鲈鱼,多数是这个品种。
水下拍摄的大口黑鲈 第一背鳍没有张开
体表淡黄绿色,背部黑绿色,其辨认标志是身体两侧中间各有一条黑色横纹,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鳍。
别称:加州鲈鱼;英文名:bass。
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3.4。
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口上位,口裂大而宽,为斜裂,超过眼后缘,颌能伸缩。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
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小栉鳞,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体侧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腹部灰白。
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5根鳍条。
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自然分布
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
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广泛养殖,部分地区在水库等半开放水域放流鱼苗,从而进入自然水体。根据钓鱼论坛中垂钓爱好者们的反馈,中国大陆南至广东,北到辽宁的自然水体中,都有大口黑鲈的野外种群存在。
作为引入物种,其生态影响尚未得到评估。
生活习性
在自然环境中,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如湖泊、水库
大口黑鲈 名副其实的大口(9张)
的浅水区(1到3米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不耐低温,在水温1~36℃范围内均能生存,10℃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水溶氧量要求每升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
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成鱼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
当水质良好、水温25℃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
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冬季和产卵期摄食量减少。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
繁殖
1周年以上性成熟。2~7月间产卵,4月为产卵盛期。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以20—24℃为好。初重
观察侧线黑带、第一第二背鳍、胸鳍腹鳍臀鳍(4张)
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10000粒。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河鲈
明显的五道黑色竖纹
河鲈——生物学上的鲈鱼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河鲈才能被直接称为“鲈鱼”。
在国内,河鲈只在新疆有自然分布种群。 [3]
因为其身体两侧各有五道黑色的竖纹,所以俗称“五道黑”。
别称:赤鲈、五道黑 [3]
外形特征:
河鲈
体黄绿色,体侧具5-9条黑色竖带,盆腔及臀鳍黄色至红色,腹部白色;体长可达60厘米。 [3]
体侧扁,长椭圆形,尾柄较细。
头小,吻钝,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上颌骨后端达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盖骨上均有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许多小锯齿,后鳃盖骨后缘有1根刺。 [3] 两背鳍略分离,第一背鳍灰色,后部有1个大黑斑;第二背鳍黄绿色。第一背鳍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长;第2背鳍为3根硬刺和13根软鳍条,以第1、2根鳍条最长。
胸鳍浅黄色,侧位而较低。
腹鳍、臀鳍及尾鳍为橘黄色。腹鳍胸位;臀鳍硬棘2枚,软条7-10枚;尾鳍浅叉形,两叶末端圆。[3]
生活习性:
河鲈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适宜的生长水温在18℃~24℃,易集群,夜视力极强。 [3]
种群:
分为两个类群:一个种群生活于沿岸浅水区,以无脊椎动物为食,个体较小,生长也慢;另一个种群栖居于深水区,以小型鱼类为食,个体大些,生长较快,三冬龄可达成熟,最大个体可达500mm。 [3]
食性:
凶猛肉食性鱼类,习惯在黄昏及清晨觅食,以袭击方式捕食小鱼、小虾。仔鱼以浮游动物为食,体长达40毫米时,则开始捕食小型鱼类,有时亦食些水生昆虫和甲壳类。河鲈在夏季摄食比冬季为旺,产卵时期通常停止摄食。 [3]
性成熟的亲鱼平均为5冬龄,早春解冻后,水温达7~8℃时,即在水势平稳的场所进行繁殖,繁殖前会作短暂洄游。 [3]
松江四鳃鲈
别称:四鳃鲈鱼、松江鲈鱼、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保护动物
种群现状与人工保护
濒危,中国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面临威胁: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很少见。 [4]
保护措施
东北鸭绿江流域 [5] ,随着鸭绿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殖放流工作的不断深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松江鲈鱼数量有了明显的改善。辽宁丹东渔政处为维护增殖放流成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松江鲈鱼保护工作,坚决打击各种破坏这一珍贵物种资源的行为。 [5]
一、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宣传水生野生动物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松江鲈鱼的意义及相关的科普知识。同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监督,提高公众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5]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大鸭绿江下游重点水域的检查力度,采取陆地巡查、水上清理、放流水域重点巡查等措施,坚决清理地笼子等对松江鲈鱼种群危害极大的非法渔具,加强与工商部门的配合,加大对码头、集贸市场等场所的检查力度,依法查处贩卖松江鲈鱼的行为,对于查获的松江鲈鱼及时进行放生。上半年,共查获地笼子400余延长米,放生松江鲈鱼800余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