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
是兰科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植株高18-60厘米。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以及缅甸北部。主要花期在春季,但依各地气候之不同,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
白芨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及园林价值。花有紫红、白、蓝、黄和粉等色,可盆栽室内观赏,亦可点缀于较为荫蔽的花台、花境或庭院一角。
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适宜生长的海拔高度为400m~2800m。
栽培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
选种与种栽贮藏:在 9 -10 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
1.
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
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 20 厘米以上,每亩施入堆肥(磷肥40公斤,草木灰50公斤。锯末粉50公斤,混合后堆朦),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 1.2~1.5 米的高畦栽种。
2.
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 9-10 月秋栽; 西北地区宜于 3-4 月春栽。秋栽,选
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
然后, 按行距30 厘米,株距25厘米,挖深 10-13 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 1~3 块。栽时,将芽嘴向处,
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2-3公分,浇 1 次定根水,保持土壤和种苗紧密结合。
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一般每年除草 4 次。第 1 次于 4 月齐苗后;第 2 次在 6 月旺盛生长时,因此时杂草滋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除尽杂草,避免草荒。 第 3 次于 8-9 月;第 4 次结合收获间作物搂松畦面, 铲除杂草。每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
2、追肥:白芨喜肥,生育期间, 每半个月追施 1 次稀薄的人畜粪水。第一次于春季苗高10~15公分时追肥,每亩施入2000~4000公斤腐熟农家肥,结合中耕除草后进行。第二次于每年秋季9月后进行,每亩施入2000~4000公斤腐熟农家肥,结合中耕除草。
3、排灌水: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 7-9 月早晚各浇 1 次水。 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4、越冬:冬季气温低,白芨易冻伤,且表土水分快速流失。于每年的11月中旬后在田间地里铺上5~7公分厚的稻草,或高粱杆等干草,保持冬季地下气温和水分,还可有效防止冬季杂草。
5、间作:白芨生长慢,栽培年限较长,可于头两年在行间间种青菜、萝卜等短期作物,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益。
采收加工
1、采收白芨栽种后,于第 4 年 10 月当茎叶黄枯时采收。此时,地下块茎已
长成
8-12 个,
相当拥挤,过迟采收,生长不良。采挖时,先清除地上残茎枯叶,然后用二齿耙小心挖取块茎抖去泥土,运回加工。
2、加工将块茎单个摘下,不去须根, 先选留具老杆的块茎作种栽。然后,剪
去茎杆,放入箩筐内,置清水中浸泡 1 小时后,用足踩去粗皮, 洗净泥土投入沸水中煮 5-10 分钟,至块茎内无白心时, 捞出晒干。若遇阴雨天可炕干。炕 5-6 小时,待表皮干硬后,再用硫黄熏蒸 12 小时,每 100 公斤鲜块茎,用硫黄 0.2公斤,熏透心后取出炕至全干。硫黄熏蒸后, 白芨不霉变,不虫蛀,且色泽洁白透明。然后,放入箩筐内来回撞击,去净粗皮与须根,筛去灰渣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