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医师看病,医师保命。”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医师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很多时候,相较于其他科室医生,医师更像是“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
日前,有传言称:某高校专业一本降为二本,还是没人学。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据报道,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医生井子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医生精神和心理压力都大,现在很少有人愿意报系。自己当年在山西医科大学是本硕连读,学专业要高出一本线70分,而现在二本都没人学。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学没人报”系媒体误读
事件引发关注后,井子夜医生表示:他感觉这两年来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少了,但是“由一本降为二本,还是没人愿意学”,这一说法并不准确。
他自己当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硕连读,后来在研究生阶段转读的专业,而“高出一本线70分”的也不是他本人,是他们那年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同学。
山西医科大学一位教务处的工作人员则表示:该校学专业并非由一本降为了二本招生,相反是头两年由二本升为了一本,并且“以后医学类的专业逐渐都要放到一本类进行招生。”
师:病人的守护神
十九世纪时的美国医生莫顿,是世界首位在新闻媒体前公开施行乙醚的医生,他的墓碑上写着:“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因为他,手术的疼痛被攻克;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师被称为“病人的守护神”。上世纪八十年代,学科在我国逐渐成为独立学科。1989年,卫生部将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
专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设备学、临床学、危重病医学以及疼痛诊疗学等。
由于未来工作性质的需要,这一专业还求学生有很强的责任心以及判断的果断性,抗压能力强,沟通能力好。
由于隶属医学类,该专业对学生身体条件也有较高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规定,轻度色觉异常(俗称色弱);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的;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的;斜视、嗅觉迟钝、口吃不宜就读医学类专业。
他们是手术室里的幕后英雄
当前,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大,医生紧缺的现象也开始凸显出来。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当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时,他们仍然奋战在一线:
今年6月,浙江一位年仅26岁的科医生陈德灵猝死。事后,网友通过他的朋友圈,才了解到他“黑+白+黑”的辛苦工作状态。
在不少人眼中眼中,医生只是“打一针麻药的大夫”。其实不然。即使在手术过程中,师也需要对用药剂量、患者心率等数据实时监控。只是此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并不知晓。
正因如此,相较于其他科室医生,医师被称为“手术台上的幕后英雄”。就像井子夜所说:“我们(医生)总是在病人没有意识的时候工作,当他们清醒,我们的工作也结束了。所以在患者眼中,我们就像是‘隐形的医生’。”
对于师这一职业,美国著名华裔学家李清木描述:“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为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这才是医生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