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玉收藏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古玉上有这颜色各异的杂色,而这些杂色又不是玉石本身生成的,那这些杂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些杂色学名叫沁色,是指玉器在环境中长期与水、土壤以及其他物质相接触,自然产生的水或矿物质风化侵蚀玉体,铁、锰等氧化物缓慢地侵入玉器使其部分或整体的颜色发生变化的自然现象。
沁色是古玉鉴定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也是难度的一方面。因为一来沁色成因很复杂,地域不同,土壤的干湿度和酸碱度就不同,最后玉器形成的沁色就不同,比如南方多鸡骨白,而北方则多土沁。
埋藏深度不同,玉器受到的压力就不同,墓坑比较浅的玉器沁色比较浅,墓坑比较深的玉器沁色就比较深。
目中摆放位置不同,如放在棺内还是棺外,放在织物里还是容器里,侧立还是平放,都会影响玉器最后的沁色。
而且即便是同一件玉器,摆在博物馆展柜的灯光下,和拿到外面的自然光下,呈现出来的沁色,视觉上也常常有不小差异。
这些因素汇合,就导致了沁色鉴定极难,作伪极易。通过人工方式,几分钟或者几小时就可以仿造出自然环境几千年才能形成的沁色效果。
虽说两者在本质和特点上也有不小差异,但是非专业人士还是无从分辨,只有相关从业者,对此类玉器长期上手观摩,才能积累丰富经验,在沁色鉴定上顺心应手。
关于玉器沁色,我们常会听到三个名词,鸡骨白,水银沁和狗血玉,那么它们都指的是什么呢?
鸡骨白指的是玉器长埋土中,在表面形成一种白色氧化物,这种沁色是古玉中的上品,名贵异常。
现在者常在玉器表面涂抹化学物品做的鸡骨白效果,这种仿作细闻会有化学药品的味道。还有人会通过火烤的方式来制造鸡骨白,但是这种玉器表面多会生成裂纹,和真正的鸡骨白不可同日而语。
水银沁是指唐宋以来白玉上带的大小不一的黑色斑块,和其它沁色不同,它并不是埋在土中以后生成的,而是通过把玩形成的。清朝人把它们称为水银沁,但其实和水印没有什么关系。
水银沁的成因是因为白玉自身的紧密疏松程度并不统一,经过长期把玩以后,较为疏松的部分就会形成黑色沁斑。近代人常用火烤的形式来使玉石变黑,但这样的话,相应部位就会变得粗糙无光,而且容易产生裂纹崩口,和真的水银沁相比,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狗玉则是沁色古玉中的赝品,因为古代人相信尸血会对玉器产生影响,形成细如牛毛的沁色,就有人采用一种非常残忍的方法,把猫狗的肚子剖开,塞进烧红的古玉,再把尸体埋到地下,多年之后挖出,通过这种形式生成的玉器就是狗血玉。
事实上人死之后血液很快就会凝固,随后就腐烂分解,成分呈弱酸性,根本不会对玉质产生什么影响。狗血玉所追求的牛毛沁色,不过是对玉器长期把玩形成的结果,通过这种残忍的方式造古玉,实在是以讹传讹。
而且玉器的沁色也并非一成不变,比如鸡骨白玉器,经过长期把玩之后,玉器经手汗不断浸染,沁色就会从鸡骨白慢慢向黄色、深黄、红色、红褐色、褐色和黑色转变,这就是难度更高的鉴定内容了,在我们对玉器沁色有足够了解之后,方可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