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尿素
牛、羊等反刍动物能利用非蛋白氮(如尿素)转化成动物蛋白质。尿素的含氮量为46%,如折合成粗蛋白约280%以上,即1 kg尿素相当于6 kg豆粕的蛋白含量。国外自60年代开始,反刍动物饲料中已普遍添加廉价的尿素制品以补充精料代替豆粕等蛋白饲料,获得较好的效益。我国玉米资源丰富,尿素产量很大,利用膨化技术开发非蛋白氮(NPN)作为牛、羊蛋白饲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方法。一、基本原理尿素进入瘤胃后,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瘤胃微生物利用氨合成菌体蛋白,菌体蛋白进入真胃和小肠被消化吸收。菌体蛋白具有很高的生物学价值,它提供的***占真胃和小肠吸收总量的40%~70%,且***的组成和机体接近,易于消化吸收。但采食尿素过多,氨在瘤胃内释放过快、量过多,释放速度超过微生物利用速度,通过机体的尿素循环进入体内,导致血氨过高,易产生氨中毒。因此,以尿素作为氮源,一是添加量合适,二是对尿素进行预处理,减缓尿素在瘤胃内释放速度,并能控制脲酶的活性。二、直接饲喂尿素的缺点:1、适口性差:尿素苦味极浓,牛、羊不喜吃,影响采食量,反而起到一种副作用。2、吸收利用率低:尿素进入瘤胃后,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一部分氨被瘤胃微生物利用,合成菌体蛋白,进入真胃消化吸收。由于释放氨的速度很快,微生物来不及将其全部合成菌体蛋白,相对一部分进入血液中,**排到尿中浪费掉了。因此尽管有人直接饲喂尿素,仍不见牛、羊生长快。3、易中毒:当血液中氨水平超过肝脏的负担阈值,就会造成血液氨浓度累积性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反刍动物中毒,甚至**。由此可见,直接饲喂尿素可控性不佳,这也影响到尿素在反刍动物饲养中的应用。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利用膨化生成糊化淀粉尿素。1、适口性好:糊化后,天然植物生长剂、玉米淀粉、尿素、大豆产生糊精和糖,变得芳香、酸甜,提高了适口性。2、释放氨的速度减慢:糊化淀粉、尿素在瘤胃释放氨的速度减慢,加上瘤胃调控剂的作用,使玉米淀粉与氨的释放速度基本同步,可以大量合成菌蛋白,瘤胃内的氨水平比直接饲喂玉米尿素降低1/3,菌体蛋白增加一倍以上,提高粗纤维的消化吸收率15%-20%。3、由于使用膨化玉米消化吸收率高,瘤胃微生物对膨化玉米尿素的利用率较高,可达85%以上。4、增重快、产奶多:由于采用淀粉、蛋白质过瘤胃保护技术,减少了在瘤胃中的降解,提高了利用率。经测定,可提高血糖浓度12%左右、血清总氮20%左右,奶牛产奶提高10%以上,肉牛、羊增重20%以上。5、增强了牲畜的抗病力:膨化过程的高温高压,不仅钝化了抗营养因子,而且使饲料无菌化,降低了牲畜染病的机率。同时由于不同降解速度的蛋白比例适宜,尿素中氨具有破坏木质素与纤维间碱不稳定键的作用,天然促生长剂有提高采食、促进消化的功能,可加大反刍动物对干草的采食,增强了牲畜的抗病力。6、成本低:每吨复合蛋白可代替1.7吨豆粕、1吨玉米或代替2吨精料补料,饲料成本降低20—40%。养殖者使用复合蛋白后,可以大量使用低蛋白质含量的干草,拓宽了粗饲料来源,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增重,每头肉牛可增加纯收入1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