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又称为公交自行车。存在于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站点。这些站点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规划隔一定距离布设在地铁出口、社区大门口、旅游景点等人流集中区域的租赁站点,每个站点配置20~50辆左右的公共自行车,通过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可以管理租赁站服务点的公共自行车。每辆公共自行车单独配置锁车器和读卡器,市民通过办理借车卡来进行公共自行车的租赁服务,各个站点之间互通互联,在方便市民租借的同时也方便归还服务。公共自行车在解决城市交通“两难”,公交“最后一公里”和缓解大气污染和全民健身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公共自行车具有以下优势:①不存在大气和噪音污染,可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方式,提高城市的绿色竞争力,同时骑车还有助于强身健体,减少城市病的发生;②为城市提供1-5公里的短途出行解决方案,成为城市交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高道路资源的利用率,缓解道路交通拥堵,解决公交出行“最后1公里”难题;③与公共汽车相比。自行车具有体量小、操作灵活、可达性好和投资少的特点。可作为轨道交通接驳的辅助性工具,最大限度地促进各种交通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短距离出行以及不同出行目的的交通需求,便捷、高效地集散客流,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
公共自行车站点在城市中的布局具有一定的模式,可进一步提高公共自行车使用效率,需构建网络型自行车系统,以满足多样性的使用需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建设不应只沿主干道布设,还应继续深入居住区、商业区、校园等区域内部,就近有效地收集各个地块的不同出行需求的人流,在主干道上换乘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考虑到城市用地布局特征和不同等级城市道路职能,为确保整个城市综合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建议网络型公共自行车系统结构模式为:主干道相交处不易设置站点;主、次干道衔接点附近设置大型站点,站点之间间距大即布设密度小;次干道的衔接点附近设置中型站点,站点之间间距比大型站点之间小;次干道与支路及支路与支路衔接点附近设置小型站点,站点之间间距最小即布设密度最大、覆盖面最广。由这三个层次的结构模式构建公共自行车网络系统,充分体现自行车出行融入公共交通系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