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增材制造工艺的材料都是特制的,有什么材料就能做什么样的成品。比如目前金属制品都以钛合金最为成熟,要做其他合金就需要科研机构进行进一步开发,比如目前较为热门的铜合金。生物材料也就几家,比如RegenHu的Bio Ink,而且还很不成熟。当然在医用方面,3D打印的材料不仅仅局限于生物材料。在医院利用X光或超声波扫描,然后第一时间利用3D打印机制造出患者内部的血管、器官模型,给手术医生在术前练刀的案例已经多次发生在了诸多医院。因此,3D打印更多地成为了快速制造高精度模型的一种途径,并且该功能无法被传统工艺取代。举一个实例吧,在2001年,一对连体婴儿出生于Guatemala,根据X光扫描结果,两个婴儿的大脑是独立的但是婴儿的颅骨以及供血系统却是一体的。因此手术中没有脑组织会受到影响但是所有的大脑中的血管和脑部结构需要依靠手术来将连体婴儿分开。根据以往经验,该手术的成功率极低因为一旦主刀医生出现一丝操作失误就可能导致婴儿失血过多或其他等原因死亡。因此到时医院立即做了CT扫描后,利用3D打印机将两个女孩的颅内结构打印出来,其精度到达了每一个主血管都被打印了出来。随后主刀医生利用大量的打印模型进行练手,最后手术进行了22个小时;根据后来总结,倘若医生在手术前没有借助3D打印的模型进行练手以及规划手术,手术可能会长达97个小时,由此可见3D打印在医学中尤其是手术术前准备的重要性以及无可替代性。
2. 工艺精湛度:目前全球所有增材制造的研发公司的目标都很明确:更快!更准!更大!更可靠!(在大公司眼中,价格不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他们有专利,并且客户大都是只要质量够,会不惜成本的国企、军工单位)同时,工艺速度不够快,精度不够高都是制约3D打印在很多领域方面的应用。金属打印的发展时间还很短,目前几大金属3D打印商比如3D systems, SLM Solutions, EOS等等近期也在金属打印方面有了很多突破。比如Voxeljet V4000也已经可以制造4 x 2 x 1米的部件(诸如split core and finished impeller)。28年前,人们还不能利用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来制造金属部件,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制造出若干立方米体积的金属部件,再给20-30年的世界,体积和精度还将会不断改进。
3. 成本高:目前3D打印的工业应用依旧处于科研阶段,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实际上财力还好,关键还是缺人。
4. 国内舆论氛围不良好:部分媒体报道捕风捉影,典型的一例便是今年年初的上海3D打印建筑,过分夸张以及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报道令公众对3D打印产生了不正确甚至负面的感觉,噱头感就是这样被刷出来的。
3D打印从2013年被热炒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其在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等新领域的应用。和已经被玩烂以及大众人眼中的塑料打印没什么关系。论成熟度,在短短30年间,3D打印从只能在车厂里进行试验到走入大众生活,已经产生了蜕变。而实际上金属打印、塑料打印、生物打印在本质上并没有太多联系。2013年,Morgan Stanley的blue paper中指出,"3D printing is opening up an age of personalized medical solutions." 随后该报告详细地介绍了Morgan Stanley在整形外科,牙齿医学,矫正龋齿,听力问题,辐射治疗等多个领域应用3D打印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