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监测仪器
本次监测拟采用的主要监测仪器如表:
序号监测仪器数量精度应用
1机械百分表8只0.01mm扰度
2ZXY-2型频率计2台0.1HZ应力应变
3
注:所用仪器设备均经过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二、 监测原理
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工程施工,监测工作采用整体布设、分级布网的原则。
7.1应力应变监测
根据应力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应变计产生的微应变,通过数据采集仪器,再经信号采集模块采集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传输到监控电脑,通过专用监测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即可实时得到相应结构应力监测点的应力情况,通过对应力值与设计值的分析比较,可以知道混凝土应力应变情况。
应力计算公式:
其中 资料整理:
⑴ 始值标定: 抽柱前完成应力应变数据初始值测定。在多次重复观测的数据中,选取收敛最小的一次观测数据作为该孔的初始值。
⑵ 号规定:规定应力受压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⑶ 绘制累计应变量~时间曲线图。
初始值采集: 独立测试1~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7.2 梁的扰度监测(跨中位移监测)
通过在新增量的跨中架设机械百分表,根据千斤顶的卸载情况,实时监测梁跨中的受力变形情况,通过累积位移判定该梁的扰度是否超出位移值。
资料整理:
(1)始值标定: 抽柱前完成扰度数据初始值测定。
(2)绘制累计位移量~时间曲线图
三、 监测点布设
房屋结构监测测点布置见附图一。各项监测测点位置视环境、条件可作适当调整。
8.1应力应变监测
按设计要求每抽一根柱对应新增梁不少于1点,新增柱不少于一点,并安装在混泥土的表面。
平面由梁、柱组成。由于工程跨度大、荷载集中,支撑间距也大,影响因素多,因此每道新增梁设1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置4个混凝土应变计;每道柱设一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布置2个混泥土应变计,共计60个混凝土应变计。
8.2梁的扰度监测(即跨中位移监测)
按设计要求每抽一根柱对应新增梁不少于1点,每一个断面安装两只机械百分表于梁下的两侧。共布置20只机械百分表。
监测项目汇总见下表
序号 监测项目测点数量备注
1二层拆除结构
(1~2/H~K轴)梁的砼表面应变计8
柱的砼表面应变计4
扰度4
2三层拆除结构
(9~11/J~M轴)梁的砼表面应变计8
柱的砼表面应变计4
扰度4
3五层拆除结构
(7~9/H~L轴)梁的砼表面应变计8
柱的砼表面应变计4
扰度4
4五层拆除结构
(9~12/D~G轴)梁的砼表面应变计16
柱的砼表面应变计8
扰度8
四、 监测要求与监测频率
(1)在房屋结构抽柱前,须测得初读数。
(2)测得的数据应及时上报业主与设计院。
(3)当监测值达到上述界限或监测值的变化速率突然增加或连续保持高速率时,应及时报警,引起各有关方面重视,分析原因,及时处理,并增加监测频率。
本工程拟监测的次数大约为17次,根据施工的进度情况,独立柱抽柱工期为一天,,非独立柱抽柱工期为二天,监测报表一般在监测后第二天报送。
五、 监测报警值
警戒值的确定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⑴ 测警戒值必须在施工前,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等有关部门共同商定,列入监测方案。
⑵每个监测项目的警戒值应由累计允许变化值和变化速率两部分来控制。
⑶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满足现行的相关设计、施工法规、规范和规程的要求。
⑷对一些目前尚未明确规定警戒值的监测项目可参考国内外相似工程的监测资料确定其警戒值。
⑸监测警戒值的确定应具有工程施工可行性,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提高施工工效和减少施工费用。
⑹在监测工作实施过程中,当某个量测值超过警戒值时,除了及时报警外,还应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分析,动态控制,必要时可对警戒值进行调整。
根据基坑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参考专家意见,并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建议报警值设置如下:
监测变形控制标准:梁跨中扰度控制为2/1000;梁柱应力应变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院相结合共同确定。
监 测 报 警 指 标
注:(1)若监测值达到上述界限须及时报警, 以引起各有关方面重视, 及时处理。
(2)周边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及沉降应会同相关单位协调确定,若达到报警值,应立即通知各方,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1.2安全文明管理
⑴严格遵守本工程施工管理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
⑵积极参加管理各方组织的安全文明施工教育;
⑶遵守工地各项生活管理制度,爱护公共设施、讲究公共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安全;
⑷在布设监测点需要使用开孔器、冲击钻的,应确保布点器具安全工作;并应仔细读图,慎之又慎,严禁在监测点的布设时造成管线事故;
⑸严禁与测区内的居民发生冲突。如有涉及人身安全的,应当及时报警,并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11.3 劳动保护
⑴作业人员在施工现场,必须按要求穿衣戴帽(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
⑵要在马路实行钻孔、测量等作业时,必须备有安全帽、反光背心防护,特别是主路面狭窄地段,注意交通安全;
⑶严禁酒后、酒中上岗;严禁无证进行特种操作;严禁不带安全帽进入施工现场;严禁不穿好反光背心在马路上进行测量;
⑷雨天作业时,应穿戴雨衣;注意对测量仪器的保护。遇雷电、台风天气应注意人身安全和电脑、电子仪器、空调等的用电安全。
一、 质量控制
⑴、收集和了解周围环境情况,包括周边管线类型、位置、埋深等信息及周边建筑结构形式、基础形式、基础深度和基坑之间的距离。
⑵、对参与本工程的人员进行详细技术、质量和安全交底,明确各监测人员的职责。
⑶、经常和参建各方沟通联系,及时提供监测资料,将情况反馈到各方面。如果监测数据达到报警值标准,及时核实,立即报警。
⑷、对投入使用的仪器定期校核,确保采集的数据真实、可靠。
⑸、积极开展自检和互检工作,确保提供准确无误的监测资料,以正确指导施工,达到信息化监测的目的。
⑹、积极主动保护监测点,并请有关施工各方协助做好监测点的保护工作。
⑺、依规范或建设单位要求按时、及时提供相关监测报表。
⑻、质量管理目标:优良。
二、 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
随着施工监测的进程,及时提交监测成果报告:
⑴采集数据(包括巡视记录),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初步判断监测对象的安全,如有可疑情况应通知有关各方,并做进一步的监测验证;
⑵数据录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⑶生成成果报告,主要形式为日报、周报、月报,报表格式。
⑷如果处理计算过程中发现监测数值过大,达到报警值,即电话迅速通知各方,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和周围环境的安全。在监测报表上对超限数据以明显的示警标记提示。同时加强测量频率。并及时提交预警快报,由参建各方商讨决定采取措施,直到可以恢复正常施工为止;
⑸如果监测数值过大,达到了控制值,那么立即紧急通知各方,让其采取相关措施。如有危险情况,马上履行相关的抢险预案,并配合抢险进行加强测量频率进行监测。直到措施得当,危险解除,可以正常施工为止;
⑹生成监测成果报告后(全部监测工作结束后,一个月后提交最终报告)。成果报告和相关主要数据、图表一并上传至成果发布平台,建设单位、设计等各方均可以进行实时查询监测成果,与此同时成果报告以书面形式另报送给各相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