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最初是“网络红人”的缩写,因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的作用下被无限放大,被网民广泛关注从而走红的人。
“网红店”这个词,最开始流行于淘宝那一批靠“网红”带货的商家,后来这个概念被用到线下餐饮,不过引发爆的方式却完全不同。
不用网红发微博,无需大号写软文,而是通过设计和营销,把自己的餐厅打造成KOL,自带偶像光环。于是一大批“野生美食家”不请自来,也就莫名其妙地排起了长队。
在吵起名声后,网红餐厅也是要回归到餐饮服务业本质——是否能够保持出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特点
网红食堂拥有一些共同点。他们不把食堂当生意做。虽说吃饭不免费,但这些网红校园食堂并没有因为一手交钱一手打饭而跟学生斤斤计较。少营利、不营利甚至“倒贴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1]
定位
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食堂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承担责任的重大性,应该不同于社会上的餐馆饭店。少取利甚至不取利,应该是学校食堂的定位。
其次,这些诞生于学校的网红食堂不把学生当顾客待,而是当孩子甚至当成自己的孩子。学校食堂不是在单纯地销售“卡路里”,而是可以给学生“家的感觉”的地方。此外,这些校园网红食堂不把做饭当成唯一目标,同时给吃饭的孩子以做人的影响。[1]
餐饮魔咒
餐饮界有个魔咒——一旦某家餐厅成了“网红”,那可能就是下坡路的开始。接连曝出雇人排队、山寨遍地、品质下降等负面新闻,“网红餐厅”这个词逐渐被拉下神坛,成了个中性词。
未来发展
网红餐厅如果不想昙花一现,那就必须遵从市场规律,创造“与价格相符的好品质”,才能征服食客挑剔的味蕾,以及精明的头脑。
无论是食品口味还是服务,这都相对主观,基本上只要“粉丝”愿意消费,就能养活。近几年来,网红餐厅要面对的更严峻的问题还是在于管理上的硬伤。
市场监管
把食品安全时刻放在监管“聚光灯”下,应是监管常态化的追求。而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可能性相对较大的网红店,则更要放在监管“显微镜”下,作为重点排查监管对象来对待。这是因为,网红店往往红得快,店面、规模和人员急速扩张,如果管理跟不上,就极易成为食品安全的高危地带。
常态化、强有力的监管,才会逼着网红店守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主动提升品牌生命力。而对经营者来说,成为“网红”后更应提高品质、坚守底线,否则必然落得个昙花一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