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后者以牛车或马车拉运。
是蒙古族传统游牧人民的移动性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于游牧。在匈奴时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很多的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数的蒙古族人民终年赶着他们的山羊、绵羊、牦牛、马以及骆驼寻找新的牧场。蒙古包随牧经常搬迁。冬营地设包房,一般需要寻找山湾或者是洼地,这样一方面是牲畜的饮水易解决,另一方面能够避暴风雪侵袭,夏营地,要到高处以及通风的地点设包。这样能够防止牲畜受热,人住凉爽,少蚊蝇。春、秋两季的场地更换主要看水草情形而定。
您对此产品的咨询信息已成功发送给相应的供应商,请注意接听供应商电话。
对不起,您对此产品的咨询信息发送失败,请稍后重新发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