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尤其是关乎到色彩,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既要看着舒服又要协调其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中国一直是一个比较缺乏色彩的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人民几乎都千篇一律的穿着灰色或者蓝色的衣服,在那时的照片、影像资料中随处可见,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刻板的印象就因此而来。
在旧时,灰色一直都是一个狠角色,看上去总是冷冰冰的,极难驾驭。那时常见于乡镇小路、建筑物外墙、路沿石、桥墩等,看着就很廉价,一点也不高级,任何时候看着都像毛坯房,用在自己家里,那更是不可能了。
但人类对于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停歇,尤其是潮流这种可以称之为玄学的东西,很难掌握到它的脉络,往往会在不经意间赋予这些设计和颜色新的生命和意义。
在建筑界中,灰色是水泥、混凝土制品最本真的颜色,只不过在早前的年代,灰色并不为人们的审美所接受,其独特的魅力也常常被填充材料和装饰面材料所掩盖。
受二战影响,整个世界文明百废待兴,欧洲亟需大量的建筑物和住宅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因此,混凝土才真正的成为主流,走向世界舞台,例如二战后的法国,1947至1952年建造了大量的混凝土建筑物,以缓解人们露宿街头的紧迫局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整个社会局面有了极大的改善,欧洲的设计师们开始逐渐使用清水混凝土来建造各类建筑,而柯布西耶在1952年设计的马赛公寓和印度昌迪加尔行政中心(1951年)就直接采用了混凝土最原始的灰色作为建筑主体的外墙颜色,在当时这绝对是开创先河之作,留存至今已成为永恒的经典。
正是得益于这些建筑大师大胆的设计与运用,近些年,灰色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甚至成为了网红色,各种品牌的涂料都有灰色调色漆可选,市面上还出现了水泥漆等替代产品。而在我们看来,这种灰色自然的色调以及独特的质感,是清水混凝土所独有的,其他替代品都还差些意思。
清水混凝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然和外观无须额外修饰,想实现这两点就必须现浇。
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骨料,与水或外加剂或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产物,是现代建筑主要的原材料之一,业内统称为“砼”,调配好后浇筑到提前预设好的模具中,待成型后拆除模具,进行养护即可。
而清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制作方法接近,施工上的差异主要在对于施工环境、材料配比、模板使用等方面,要求会比普通混凝土高很多,比如:为了保证整体的效果清水混凝土需要在施工前进行打样,以确定材料配比和色差,而普通混凝土就可以省去这道工序。
饰面效果
而成品的差异主要是在于普通混凝土因为制作工艺简单,标准相对较低,表面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麻面、气孔、色差等问题,表面并不平整,不具备任何装饰价值,所以在装修过程中无论是墙面还是地面都会被其他装饰材料所掩盖;而清水混凝土成品浑然一体,面层无须额外修饰,具有非常自然的装饰效果。
肌理效果
除清水混凝土的饰面效果外,还可以做改变的是它的肌理效果,肌理顾名思义就是面层,高低起伏、粗糙光滑的纹理变化都属于肌理效果,取决于模板的使用,由于清水混凝土良好的流动性、凝固、 硬化特性,可以在本身自重或机械振捣作用下均匀密实的填充在模板内并定型, 可以将模板的纹理原封不动的拓印下来,比如:木纹肌理、竹编肌理、草编肌理等等,都取决于模板的使用。
颜色
而在现代工艺下,清水混凝土还可以分为灰色清水混凝土也被称为素水泥、彩色调清水混凝土、白色清水混凝土,主要区别是在于主体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