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在经历新一轮的“成人礼”后,目前呈现出一个明显特征:国资入场,因为之前,对于环保民营企业融资难和不确定性的加剧,迎来“救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景象。
寒冬过后,对于环保企业来说,“活下去”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过去40年我们去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奇迹缔造的背后也有一些需要补课的地方。经济高速发展,一路下来,没有正儿八经地调整过,积压到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系统出现了乏力,杠杆也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但这么高的杠杆率是不可能一两年能降下来的。2018年,大家觉得很痛,但去杠杆的工作我们才做了一点点。如果杠杆不降下来,新一轮的增长是不会到来的。就像一个人背着重物在道路上跑,它跑不快,必须要把这个负担放下。所以未来大环境的趋势,就是放下负担,逐步降低杠杆,这是时间具体是多长不清楚,但肯定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
尽管动辄万亿级投资体量,不再停留于环保业界冀望。基于政策催化与刚性提升的双重契机,环保在过去五年里迎来了无可比拟的高速扩张。
在业界资深人士看来,迄今国内年均需投入3.87万亿元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清洁能源等环保板块,但每年财政补贴仅能达到2988亿元。财政补贴仅占据总投资近9.6%,也意味着逐步趋向成熟的环保产业在历经青葱时段之后,仍具备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但从此前披露的数据看,一些环保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据权威机构调查分析,业务营业收入近79.88%、营业利润超过89.97%的较大规模环保企业,其数量占比仅为环保整体产业链的10%左右。
而在环保集中度提升的同时,行业盈利空间迅速缩水愈发明显。在2018年,环保工程行业在资本市场中呈现“悬崖式”下滑,跌幅近49.8%。这其中,三聚环保、东方园林和碧水源这三家营收超百亿元的行业中坚力量,出现营收和净利双降。
截至4月中旬,在已发布年报或业绩快报的环保企业中,超过50%的企业净利下滑或亏损。整体估值呈现大幅缩水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源于环保上市企业频频遭遇的债券违约潮。
遭遇寒流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也存在着一定共性。以去杠杆为核的政策变动亦是原因之一,PPP项目遇冷便是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此前,PPP大潮风起云涌,诸多民营企业抓住时机,在全国多地跑马圈地。同时兼具大量占用资金与绩效考核难度的生态环保类PPP项目,始终占据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重要参数。
而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大幅度整治下包括江苏、湖南、新疆在内的多地PPP项目陆续陷入停摆,许多中标企业在建或未开工项目一律停止施工。据不完全统计,上述PPP项目涉及金额就已超过1.98万亿元。而这也让环保综合服务商的融资成本大幅提升,随之明显上扬的还有杠杆率。
政策有变,企业亦有过:发展步子迈得太快。诚如预示着更多项目、更高市值的重资产环保PPP项目,却也极易让资金链紧张,一旦风吹草动令资本逃离下过后,企业随即陷入进退维谷的状态。
由于项目本身收益尚未明确,融资能力较差的企业就只能进行短贷长投,以致于企业进一步控制经营风险,对部分风险项目的实施节奏进行了调整与管理。加之现有融资可能存在无法续贷等各种不利因素,也就导致企业现金流告急、增加负债压力。
时间来到2019年后,万众期盼的行业暖春还未至,国有资本率先入场。众所周知,在环保行业里,央企与国企的背景意味着能带来大量订单和充足资金。
对于这些亟待完善全产业链的国资运营而言,进军环保不仅是基于政策标准压力与实现生态效益,也是寻找业绩增长点的新路径。此外,跨界而来的国企们与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在地方招投标市场上容易获得青睐。
对环保企业而言,这或许传递出: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回归行业本质成为2019年环保企业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契合环保发展大势的前提下,把脉精细、准确市场风向,扎根技术、模式、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