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中国被誉为“瓷器之国”。从古至今陶瓷器在人们的生活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日常生活当中的工具,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现在存留下来的大多有残缺,还有一些已经消失殆尽了,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的了解瓷器的本来面目。为了能让陶瓷器体现它的价值,还其本有的历史、科技及艺术等内涵,我们要对那些残缺的瓷器进行修复与保护,使它发挥出本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瓷器修复技术操作全过程分为:
1、餐具破口底层处理,处理方式和重要性、
2、泥的性能和泥的使用方式、
3、打磨工具介绍及打磨方式、方法;
4、各组材料的比例、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
考古研究修复可以说是三种修复类型中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将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补上,打磨修型,恢复原样即可。商业修复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和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造成文物破坏。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为多。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 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瓷器如果保养不当,会受到严重危害,不利于瓷器的长久保存,特别是传世和出土的精品,更应该精心保养。瓷器的保养必须遵循轻拿轻放、小心谨慎的原则,同时,对瓷器的保养也不能太过以免又造成保护性的损害。瓷库中国在此向诸位藏友介绍一下如何保养瓷器。
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时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体型较长,还需防风吹 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