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住人集装箱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要想实现住人集装箱的产业化存在的问题是“地”而不是“房”。
对于“住人集装箱”现象,从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评价。有人会联想到不发达国家的城市贫民窟,感慨于中国社会加剧的贫富分化,由此得出“社会不和谐”的联想;有人会从“逼着百姓不得不住住人集装箱”着眼,生出一种“高房价十恶不赦”的悲情心态……这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本能反应,但是我却觉得,住人集装箱的真正看点,并不在于“住”,因为无论是解决“好不好住”的物质问题,还是调节“住与不住”的心理问题,都不是什么难事。真正比较难的,还是与住相关的“地皮”上。
怕住在集装箱里冬冷夏热,可以用加厚四壁和箱顶的方式来解决,再加上空调等电器的补充,不好住的问题可大大缓解。更关键的是,不用说租一个十几平方米的住人集装箱每天只需几元,即使买一个,也只需1万多元。这样的价格,对于贫民都不会形成障碍。而真正的难题在于,在一个流动人口动辄数百万的大城市,如果对住人集装箱的需求真的不断提高,市场资本也看好这样的商机,地皮怎么办?毕竟,批量生产的住人集装箱不是问题,放在哪里才是问题。
也像诞生“地王”那样,用招拍挂的方式来解决住人集装箱用地问题吗?那集装箱的住人成本,恐怕与商品房所差无几了;自己买个住人集装箱,见缝插针地摆在街头巷尾?城管能答应吗?最后的办法,就只剩下租地解决了。但是,零零星星的租地摆放还不引人注意。如果住人集装箱发展到成街连片,岂不又成了新的“城中村”?出租者能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吗?
集装箱虽说不能叫房,但是只要住了人,就无法摆脱住房面临的诸多困扰。而所有的困扰集中到一点,就是目前还很难找到一个公共管理与市场的平衡点——政府舍不下的东西太多,而资本又要按照市场的规律运行。基于此,对住人集装箱喝彩也好,贬低也罢,那东西都不过是个“集装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