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结构产生裂缝原因分析
在学习如何检测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些一下大多裂缝形成的成因,在检测过程中,若是我们可以粗略的对裂缝做一个定性,对于我们选择裂缝监测点,后期报告的处理都有很大的帮助: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自然灾害。包括地震、风灾、水灾、火灾等在 内的自然灾害,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建筑结构产生损坏,从而使工程结构产生大量裂缝;房屋使用功能改变,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在新建企业的同时还强调对已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往往要求增加房屋高度、增加荷载、增加跨度、增加层数,即实现对房屋的改造。
环境侵蚀和损伤积累。建筑物的缺陷还来自恶劣的使用环境,如高温、重载、腐蚀(氯离子侵蚀)、粉尘、疲劳,违章在结构上下任意开孔、挖洞、乱割、乱吊重物,超载,湿温度变化,环境水冲刷、冻融、风化、碳化以及由于缺乏建筑物正确的管理、检查、鉴定、维修、保护和加固的常识所造成的对建筑物管理和使用不当,致使不少建筑物安全度出现不应有的早衰。
老房屋达到设计基准期。20世纪50~60年代维修的大批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已有数十亿平方米进入中老年期,其维护加固,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其中,各类工业项目50多万个,各类公共建筑项目近百万个,相当比例房屋的房屋已进入中老年期,不少房屋已是危破房,其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设已进入从新区开发转为新区开发和旧区自理相结合的轨道。
对已修建好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进行维修、保护,保持其正常的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对我国而言,不但可以节约投资,而且能够减少土地的征用,对缓解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矛盾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建筑结构加固越来越成为建筑行业中一个重要分支,因而对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材料与施工工艺的研究,已成为与国家建设、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必须对其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不论是对新建筑物工程事故的处理,还是对己用建筑物与是否危房的判断,不论是为抗御灾害所需进行的加固,还是为灾后所需进行的修复,不论是为适应新的使用要求而对建筑物实施的改造,还是对建筑进入中老年期进行正常判断处理,都需要对建筑物进行检测和鉴定,以期对结构可靠性作出科学的评估,都需要对建筑物实施准确的管理、维护和改造、加固,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2、规范检测过程和注意事项探讨
关于房屋裂缝的检测,有一本《房屋裂缝检测和处理技术规程》,但是其中大量的篇幅都在重点叙述裂缝的成因、分类和后期的处理过程,对于检测的过程,仅仅在一张表格中以(裂缝部位、数量、形态、宽度、深度、发展趋势等)的形式来简单描述了一下,且在裂缝检测有关的项目中,又大多会发生诉讼问题和民事问题,所以对于结构裂缝的检测过程,我们也一定不能马虎。
首先,由于大部分的结构裂缝检测项目会有很多沟通上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检测人员一定不能有主观情绪,不要和委托方、业主产生任何的争执,若是有任何阻碍检测的人和行为,要怀着宁不检测也不能产生争执的态度,酌情选择离开现场。对于委托方、业主提出的一些非技术性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回避的态度,要向他们表达出一种我们是第三方的、中立的、技术性的定位。对于一些争执比较大、双方态度比较激烈或是涉及方面较多的项目,我们要时刻严格规范我们检测的过程,做好自己的工作和证据,置身于事外。
《房屋裂缝检测与处理技术规程》中仅提及了要对损坏的结构部位进行外观、数量、形态、宽度、长度等等的记录,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为了判断裂缝形成的时间,需要对完好的墙面也进行拍照取证。所以,在我们没进入一个房间的第一件事,应当就是将房间的四面、地板、天花板进行拍照记录取证,然后在对局部的有裂缝的部位进行细节的记录拍照,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易于观测的裂缝做上裂缝监测点,以便于后期再对它们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不仅仅要在室内布置裂缝监测点,在室外地坪、围墙上,对于有代表性的裂缝,我们也应当布置裂缝检测点,并实时监控。
3、结语
裂缝检测的规范过程在技术上其实并不难实现,难就在难在某些特殊项目的沟通性上面。其实还有其他很多的项目也是如此,技术经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我们自己的技术经验不足,回到公司后也会有人帮忙着解决,而如何与他人妥当的交流,是一个第一线外业人员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也是我们最迫于提升的一项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