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文物修复与文物保护是紧密相连的,是不可能脱离古陶瓷的保护问题而独立开展的。
一方面,古陶瓷的修复工作必须建立在器物的稳定状态之上,例如:海底打捞的陶瓷器必须经过除盐处理,消除内部的可溶盐后,才能考虑进一步的修复工作;另一方面,古陶瓷修复操作有时也具备保护文物的功能,例如:表面清洗可以消除有害物质腐蚀与污染,填补缝隙能够增加稳定性,避免水汽灰尘堆积,避免危害陶瓷器胎釉结构。
中国陶瓷的诞生源于这个民族对于土地的依恋和深情,正是黄土地让我们的祖先用熊熊的炉火烧制出了陶瓷,同时也让中国的画家能在颜料里寻觅色彩,把色彩和玻璃化的呈透明色的硅酸盐融为一体,在画面上用细如蛛丝的线条或阔如花瓣的粗笔勾勒出充满生气的花园和湖塘、山泉和瀑布、亭台和桥梁、蝴蝶和蜻蜓。同时基于对时间和空间玄学的沉思,中国陶瓷的绘画、造型和釉彩都充满了出世的空灵感,尽管那些画面的内容描绘的是尘世的生活。
一直以来,古陶瓷修复是文物修复界首推难度最大,品质要求最高的一门技艺,专业人士却极度匮乏。
古瓷修复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古陶瓷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修复一件瓷器一般需要几周、几个月,有的甚至需要两三年。
现代古陶瓷修复的类型主要有:考古修复、博物馆展览修复、商业修复这三种类型。考古修复和博物馆展览修复都要求在修复过程中无损伤修复,还原陶瓷本来的面目,达到修旧如旧的标准。考古研究修复可以说是三种修复类型中最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将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补上,打磨修型,恢复原样即可。商业修复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如修复水平不到,则不利于展览和交易,如修“过”了,则很容易修旧如新,造成文物破坏。目前社会上的修复还是以博物馆展览修复为多。
修复古瓷除了要做到“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可逆修复。目前使用的黏合剂、补缺材料未必经得起时间考验,未来如果有更纯熟的材料出现,还可以拆了重修。“就是给后人留一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