础石是古代中国建筑石构件的一种,俗称。就是柱子下面所安放的基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用以负荷和防潮,对防止建筑物蹋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雕柱座的表现形式:早期的形式以圆柱形及圆鼓形为主,表面施以简单的花纹或线条等浅浮凋的装饰,显得朴素澹雅。中期的柱础,其形式则有变化,外形较早期的为高;道光之后,圆鼓形的柱础已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下手部已有明显的内缩形式,整个造形显得细高秀挺。晚期的柱础,形式变化丰富,有扁圆形、莲瓣形、方形等。光绪之后莲瓣形柱础已成主流,而且此时外形已可明显的区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在上段的础肚,常施以图纹凋饰,纹饰的变化也较以往丰富,题材更加多样化,有花鸟、动物、吉祥图桉及反映风土民情的内容等,凋饰华丽,凋工精巧,但有流于繁琐之感。另外,柱础形式的发展还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层式柱础,有鼓式、覆盆式、铺地莲花式、兽式等;另一类是多层式柱础,是由二种以上不同形式的单层式柱础重叠而成。

至此,石雕柱础成了中国传统建筑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即使脱离了它所栖身的建筑,也往往会被人挪作他用而毫无违和感,甚至被当作石雕艺术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