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始创于清乾隆38年(公元1773年),苏州稻香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是在原苏州稻香村食品厂的基础上整合外部资源,斥资数千万元按照GMP标准建成的一座管理先进、设施一流的大型现代化、开放式的模范食品工厂品牌原创的正宗衣钵和集大成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制作技艺、
卓越的品牌信誉和领先的行业影响力,被誉为“糕点泰斗、饼艺至尊”。公司坐落于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紧依着312国道、沪宁高速和苏嘉杭高速,西邻无锡东接昆山,距上海60公里,交通便利。
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并与中国发酵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共同携手,成立了“中国糕点食品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中式糕点食品的研发改良和推广工作。公司占地面积26000多平方米,一期投产运作员工500多人,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实施全方位透明化无菌生产,公司产品本着“健康、美味、精制、放心、正宗”的宗旨,在挖掘传统食品技术的同时,开发改良了包括面包、月饼、蛋糕、糖果、肉食、炒货、蜜饯等近100余种新产品。

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QS认证、HACC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获得中国商务部颁发的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并多次荣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名饼” “全国放心月饼企业”等荣誉称号,苏式月饼亦被评为“中国特色月饼”,是苏式月饼制作技艺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唯一保护单位。国家三军仪仗队和国旗护卫队及大使馆皆选用“苏州稻香村月饼”, 中国质量万里行把“稻香村”定为焙烤食品行业唯一一个质量信誉跟踪品牌,
公司本着“厚道做人、地道做事、成人达己、追求卓越”的企业理念,汇聚业内精英,团结奋斗、勇于开拓,致力于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历史上的苏州古城称为姑苏。它那别致精巧的园林,清丽优雅的刺绣,枕河而居的人家,又甜又腻的软语,把个江南风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姑苏城内,玄妙观前,有一条横贯东西的观前街。长街东端一条小河直通枫桥镇。唐朝天宝年间,进士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绝句,使枫桥久负盛名。
观前街两侧是毗邻的店铺,单是经营糕饵、蜜饯、盐渍园蔬的作坊小店就不下十家,苏人呼为“青盐店”。
一日,暮色渐浓,忙了一天的陈记青盐店老掌柜正准备关门打烊,忽然来了一个跛足老汉,衣衫褴褛,面色憔悴,恳求能给点吃食,并留宿一夜。陈掌柜虽是个买卖人,但心地慈善,古道热肠,忙将老汉让进店铺,以酒食款待之后又在灶间铺上厚厚的稻草,好让老汉舒舒服服地睡一觉。
次日天微亮,陈掌柜就起床准备看看老汉睡得怎样。推门进房,跛足老汉已无踪影。大门未开,他是怎么走的呢?心下不免纳闷。
这一日,伙计们用老乞丐睡过的稻草烧火制作姑苏饼和卤肉,没想到竟异香扑鼻,鲜美可口。自此引来购者如云,小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消息传出,人们都说那跛足而来、去无踪影的老汉莫不是八仙之一的铁拐李?
陈掌柜渐渐发迹,但总也忘不了“八仙”的恩助,思来想去,决定将店名改为“稻香村”,以志感怀。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新城梗稻,五里闻香”,古来文人墨客大都把稻和香联系起来。《红楼梦》中也有一处“柴门临水稻花香的景观”叫做“稻花村”。明清两代,玄妙观香火鼎盛,观前街愈见繁华,店肆铺号普遍设立,除稻香村外又出现了如“陆稿荐”、“采芝斋”、“叶绶和”、“黄天源”等世代嬗递、各专其业的食品老字号。稻香村也在漫长的历史中,酿造出自己的食品文化……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初春,握有稻香村食品制作“绝技”和经营谋略的金陵人郭玉生,带着他的几个伙计来到了京都。他要把“稻香村”这株江南奇葩移植到北国大地,他要把精细的香甜的稻香村美食奉献给皇城脚下的京都人。
店铺就选在了大栅栏西街的观音寺,铺面坐东朝西,三间门脸,二层小楼,进门后左边是青盐店,右边是茶食柜。门楣上一块黑漆金字匾额“稻香村南货店”。
开张这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郭玉生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南店北开的宿愿终于变成了现实。
稻香村前店后厂(那时又叫“连家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肉食按四季特色生产,既好看又好吃,不但花样翻新,而且,重油重糖,存放数日不干。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杏仁酥、南腿饼等在京师是“初次露面”,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稻香村食品讲究四时三节,到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端阳卖粽子,中秋售月饼,春节供年糕,上元有元宵。郭掌柜心里明白,自己做的是字号活,料要用最好的,货不能有半点马虎,年节打“连班”(加班)他亲自到油面间去查看,油是不是少放了,火候是不是到家了。郭掌柜更懂得主顾是衣食父母,买东西没带现钱的他敢赊,留下订单的不论多远保准按时送上门。
1912年,稻香村在京都已度过了18个春秋。掌门人为了把这块牌子叫得更响,鼎力开发南味食品,不惜重金从上海、南京、苏杭、镇江请来名师,一个个风味独特的产品摆上了柜台,如肉松饼、鲜肉饺、枣泥麻饼、酱鸭、筒鸭、肴肉、云片糕、寸金糖……稻香村的食品真正成了敬父母、送朋友的馈赠佳品。稻香村也成了许多文化名人经常关顾的地方
。
作家谢冰心、燕京大学著名的体育教授马约翰、京剧名角谭富英,都经常到稻香村购物。
有一次,谢冰心和吴文藻夫妇来到店里,买了一些熟食和南糖,店伙计包好算账时,冰心夫妇才发现身上没有带钱。伙计跑上二楼请出了掌柜的。老掌柜一见是熟人,满脸笑意,忙说:“东西您先拿去用,下次来一块算就行了!”多少年之后,冰心老人忆起此事,对稻香村诚信的生意经仍赞不绝口。
1912年5月,鲁迅先生来到北京,寓居宣武区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这里离观音寺稻香村仅有两三里路。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3年到1915年期间,短短两年多时间,鲁迅先生有记载的到稻香村购物就有15次——
1913年5月3日,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
1913年5月24日,过稻香村购饼饵、肴馔一元。
1914年2月28日午后,往通俗图书馆,又往稻香村购物。
1915年8月13日,归,过稻香村买中山松醪两罂、牛肉半斤。
鲁迅先生是绍兴人,对具江浙风味的稻香村食品自然偏爱。此外,作为一代文豪,对这个朴素清新、隽永上口的字号一定有更多乡土和文化的难解情结。鲁迅先生寓居北京那些年,正是他酣战四方“文敌”的时候,遥想夜深人静,灯光之下,先生或伏案疾书,或凝神思索,是稻香村的食品伴他宵夜。
诚信,郭玉生把诚信融入了产品,融入了经营,融入了稻香村的食品文化。更多的人走进了稻香村,不仅是拎一盒印有“上品官礼”字样品贵名重的糕点,不仅是买几包酥糖或几块熏鱼,他们是在领略老祖宗的美德和智慧,是为了鉴赏巧夺天工的中华美食精品。
稻香村生意红火,招牌辉煌,自然引来不少人仿效。在20年代前后,陆续出现了北京的稻香春、桂香村,天津的明记、何记、森记稻香村,保定稻香村,石家庄稻香村,太原的老乡村,而最早的北京稻香村却因战火频繁,元气大伤,于1926年歇业。
稻香村的牌号,稻香村的食品,稻香村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这座古老、文明的城市一起,走过了悠悠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