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油的添加剂具体分类
(1)清净分散剂:吸附氧化产物,将其分散在油中。由浮游性组分抗氧化、抗腐蚀、组合、合成
。
主要产品有:低碱值合成烷基苯磺酸钙、高碱值线型烷基苯合成磺酸钙、长链线型烷基苯高碱值合成磺酸钙、高碱值合成二烷基苯磺酸钙、长链线型烷基苯高碱值合成磺酸镁、高碱值硫化烷基酚钙、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硼化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硼化高分子量聚异丁烯基丁二酰亚胺。
(2) 抗氧抗腐剂:提高油品氧化安全性——防止金属氧化、催化陈旧延缓油品氧化速度隔绝酸性物与金属接触生成保护膜具有抗磨性。
主要产品有:硫磷丁辛伯烷基锌盐、硫磷双辛伯烷基锌盐、碱式硫磷双辛伯烷基锌盐、硫磷丙辛仲伯烷基锌盐、硫磷伯仲烷基锌盐。
(3) 极压抗磨剂:在摩擦面的高温部分能与金属反应生成融点低的物质,节省油耗和振动噪音。极压剂:大部分都是硫化物、氯化物、磷化物,在高温下能与金属反应生成润滑性的物质,在苛刻条件下提供润滑。
主要产品有:硫化异丁烯
(4) 油性剂:都是带有极性分子的活性物质,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在边界润滑的条件下,可以防止金属摩擦面的直接接触。
(5)抗氧防胶剂 用作汽油、润滑油。石蜡等产品抗氧、防胶剂,橡胶塑料的防老剂。
(6)增粘剂:又称增稠剂,主要是聚俣型有极高分子化合物,增粘剂不仅可以增加油品的粘度,并可改善油品的粘温性能。
(7) 防锈剂:是一些极性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力,能在金属和油的界面上形成紧密的吸附膜以隔绝水分、潮气和酸性物质的侵蚀;防锈剂还能阻止氧化、防止酸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
(8)降凝剂 降低油品的凝固点,改善油品低温流动性
(9) 抗泡剂:使气泡能迅速地溢出油面,失去稳定性并易于破裂,从而缩短了气泡存在的时间。
(10)破乳剂 :对油品有很高的降解性能及水萃取性
其一是指润滑油能将其氧化后生成的胶状物、积炭等不溶物或悬浮在油中,形成稳定 的胶体状态而不易沉积在部件上;
其二是指将已沉积在发动机部件上的胶状物、积炭 等,通过润滑油洗涤作用于洗涤下来。 清净分散剂是一种具有表面活性的物质,它 能吸附油中的固体颗粒污染物,并使污染物悬浮于油的表面,以确保参加润滑循环的 油是清净的,以减少高温与漆膜的形成。分散剂则能将低温油泥分散于油中,以便在 润滑油循环中将其滤掉。清净分散添加剂是它们的总称,它同时还具有洗涤、抗氧化 及防腐等功能。因此,也称其为多效添加剂。从一定意义上说,润滑油质量的高低, 主要区别在抵抗高、低温沉积物和漆膜形成的性能上,也可以说表现在润滑油内清净 分散剂的性能及加入量上,可见清净分散剂对润滑油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加入抗氧剂和抗氧抗腐剂的原因
用燃料油、煤油、汽油、天然气或人造气体、液化气等作为燃料的发动机必须使用润滑剂(如石蜡基
润滑油)来润滑它们的运动部件。润滑油在使用中要与空气接触,各种机械设备也会产生热量,使运转中的摩擦部位温度升高,另外,设备中的各种金属材质,如铜、铁等均会起催化作用加速油品的氧化变质,最终是润滑油粘度增加,生成酸性物质腐蚀金属材质,也会生成各种炭状或沥青状沉淀物质如漆膜等堵塞管路。所有这些变化均对油品的继续使用和设备正常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求油品有较好的抗氧和抗腐作用。在油品中加入抗氧和抗腐添加剂,其目的是抑制油品的氧化过程,钝化金属对氧化的催化作用,起到延长油品使用和保护机器的目的。
经过一定精致的基础油,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是不能满足近代及其的跟中苛刻要求,必须加入抗氧抗腐添加剂。添加量仅次于清净分散剂和粘度指数改进剂,居第三位。
降凝剂机理
降凝剂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聚合物或缩合物,在其分子中一般含有极性基团(或芳香核)和与石蜡烃结构类似的烷基链。降凝剂不能阻止石蜡在低温下结晶析出,即油品的浊点不变,
它是通过在蜡结晶表面的吸附或与蜡共晶来改变蜡晶的形状和尺寸,防止蜡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使之仍然保持油在低温下的流动能力。要强调的是,降凝剂只在含有少量蜡的油品中才能起降凝作用,油品中不含蜡或含蜡太多都无降凝效果。最常用的降凝剂有二甲基丙烯酸甲酯
防锈防腐剂机理
防锈剂是一种极性很强的化合物,其极性基团对金属表面有很强的吸附力,在金属表面形成紧密的单分子或多分子保护层,阻止腐蚀介质与金属接触,起到防锈作用。另外,溶解防锈剂的基础油,可在防锈剂吸附少的地方进行吸附,深入到防锈添加剂分子之间,借组范德华力与添加剂分子共同作用,使吸附膜更加牢固;另外,由于基础油的作用,使添加剂对金属表面的吸附更加牢固不易脱离,油还可以与添加剂形成浓缩物,从而使吸附膜更加紧密。总之,基础油的这些作用,有利于保护吸附分子,保持油膜厚度,起到一定的防锈作用。最常用的防腐蚀剂如:磺酸钡、磺酸钙、改性磺酸钙、硼酸胺、羧酸胺
油性剂
主要是指润滑剂减少摩擦的性能。以提高这种性能的目的而使用的添加剂称为油性剂(Oilness agents),有时也称为减摩剂(Friction reducer)或摩擦改进剂,用作油性剂的是某些表面活性物质,如动植物油脂、脂肪酸、酯、胺等。
抗磨剂
是指润滑剂在轻负荷和中等负荷条件下能在摩擦表面形成薄膜,防止磨损的能力。如:硫化油脂、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金属盐。
极压剂
是指润滑剂在低速高负荷或高速冲击负荷摩擦条件下,即在所谓的极压条件下防止摩擦面发生烧结、擦伤的能力。极压剂多含有硫 磷 氯等活性物质,极压剂在摩擦面上和金属起化学反应,生成剪切力和熔点都比原金属低的化合物,构成极压固体润滑膜,防止烧结。最常用的极压剂如:硫化烯烃、磷酸酯、氮化物。
抗泡剂
润滑油使用中,常会受到震荡、搅动等影响,使空气进入润滑油中,以至于形成气泡,则将影响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加速氧化速度,导致油品损失,而且会阻碍油品的传送,使供油中断,妨碍润滑,对液压油影响其压力的传递。抗泡剂作用主要是抑制泡沫的产生,提高消除泡沫的速度,以免形成安定的泡沫。它能吸附在泡沫上,形成不安定的膜,从而达到破坏泡沫的目的。最常用的抗泡剂是甲基硅油抗泡剂
抗氧剂
防止油品老化的重要添加剂,能够有效提高油品的使用寿命。
另外再谈谈市场上常用的固体添加剂
现在市场中有众多宣称能提高机油保护功能的添加剂,而且不同品牌以不同的作用机理进行宣传。下面简单介绍几种类型:
(1)石墨、二硫化钼类固体悬浮型 主要起减摩抗磨作用,但只能应用于固体润滑和低速大负荷设备,当发动机转数超过1000r/min时它们没有任何作用。另外,它在润滑油中的状态不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及温度条件下会发生析出现象。其析出物会造成油路的堵塞,并加速油泥的形成。
(2)特氟龙树脂微粒型 作为抗磨剂曾在美国应用广泛,但由于它在低温下会沉积在油道、油泵集滤器上造成堵塞,以及沉积在活塞环槽内使其失去活性,并加速油泥的形成,现在美国很少推荐使用。
(3)含铜、铅等重金属微粒的镀膜类 能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金属膜,起抗磨及抗极压作用,但是必须使用滤芯孔径略大的机油滤清器,否则会被被过滤出来,堵塞机油泵及油路。再有,长时间使用它会在活塞及缸体表面形成膜状物,造成两者粘结,易出现粘环等现象。
(4)磁性油精类 是一种表面金属磁化剂,主要起减摩、抗磨作用。该类产品有效作用时间太短,需不断添加,费用较高,而且会干扰汽车上的电子元件的正常工作。
(5)含氯型“氯”是一种良好的极压剂,但不适合发动机高温高速的工作环境,而且会在适宜条件下产生酸,对发动机中的金属产生潜在危险。此外,氯添加剂可能会与润滑油中已有添加剂发生匹配问题,引起其他副作用。
(6)无铅、无氟、无氯的化学成膜剂类能同时表现出抗极压性、抗氧化性及一定的抗磨性。由于它在金属表面形成的化学反应膜作用持久,因而能有效延长润滑油和金属机件寿命。
润滑油添加剂是指按一定比例及调合技术进行混合并能满足一定质量等级要求的几种单剂的混合物。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调合润滑油的添加剂原料基本上都是单剂,即根据所调油品的质量要求,选择一定性质的基础油并加入一些可以改进某一油品特性的添加剂单剂。由于润滑油质量档次较低,油品性能评定要求也比较简单,所以广泛使用了单剂原料的调合技术。但近十几年来,进口汽车及引进技术生产的汽车大幅度增加,对内燃机油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单剂原料技术调合油品不仅在工艺上麻烦,而且在配方评定方面的困难也很大,大多数润滑油调合厂难以做到。所以,一些厂家在台架评定的基础上生产复合添加剂,这种复合剂具有成品油要求的多种功能,只要在指定性质的基础油中加入适当的剂量,就可以生产某一质量级别的油品。以复合剂为原料调合润滑油的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周期短,经济性好。
工业用油复合剂 抗氧防锈液压油复合剂
抗磨液压油复合剂
无灰高压抗磨液压油复合剂
液压导轨油复合剂
导轨油复合剂
高温链条油复合剂
汽轮机油复合剂
汽轮机油复合剂
压缩机油复合剂
导热油复合剂
淬火油复合剂
变压器油复合剂
润滑油添加剂中间体 磺酸系列
T2001长链线型烷基苯磺酸
T2001A 合成二烷基苯磺酸
硫磷酸系列
T2002 丁辛伯烷基二硫代磷酸
T2003 双辛伯烷基二硫代磷酸
T2004 伯仲辛烷基二硫代磷酸
T2005 丙辛仲伯烷基二硫代磷酸
烯酐系列
T2007A聚异丁烯基丁二酸酐(热加合法烯酐)
T2007A-1 聚异丁烯基丁二酸酐(热加合法烯酐浓缩物)
T2007B 聚异丁烯基丁二酸酐(热加合法烯酐)
T2007B-1 聚异丁烯基丁二酸酐(热加合法烯酐浓缩物)
T2007B-2 聚异丁烯基丁二酸酐(热加合法烯酐浓缩物)
T101 | 101 清净剂 | 低碱值石油磺酸钙 |
T102 | 102 清净剂 | 中碱值石油磺酸钙 |
T103 | 103 清净剂 | 高碱值石油磺酸钙 |
T104 | 104 清净剂 | 低碱值合成磺酸钙 |
T105 | 105 清净剂 | 中碱值合成磺酸钙 |
T106 | 106 清净剂 | 高碱值合成磺酸钙 |
T106A | 106A 清净剂 | 高碱值合成磺钙 |
T107 | 107 清净剂 | 超碱值合成磺酸镁 |
T108 | 108 清净剂 | 硫磷化聚异丁烯钡盐 |
T108A | 108A 清净剂 | 硫磷化聚异丁烯钡盐 |
T109 | 109 清净剂 | 烷基水杨酸钙 |
T111 | 111 清净剂 | 环烷酸镁 |
T114 | 114 清净剂 | 高三值环烷酸钙 |
T121 | 121 清净剂 | 中碱值硫化烷基酚钙 |
T122 | 122 清净剂 | 高三值硫化烷基酚钙 |
T151 | 151 分散剂 | 单烯基丁二酰亚胺 |
T152 | 152 分散剂 | 双烯基丁二酰亚胺 |
T153 | 153 分散剂 | 多烯基丁二酰亚胺 |
T154 | 154 分散剂 | 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高氮) |
T155 | 155 分散剂 | 聚异丁烯丁二酰亚胺(低氮) |
T201 | 201 抗氧抗腐剂 | 硫磷烷基酚锌盐 |
T202 | 202 抗氧抗腐剂 | 硫磷丁辛基锌盐 |
T203 | 203 抗氧抗腐剂 | 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 |
T203A | 203A 抗氧抗腐剂 | 硫磷双辛基碱性锌盐 |
T204 | 204 抗氧抗腐剂 | 硫磷二烷基锌盐 |
T205 | 205 抗氧抗腐剂 | 硫磷二烷基锌盐 |
T301 | 301 极压抗磨剂 | 氯化石蜡 |
T304 | 304 极压抗磨剂 | 酸性亚磷酸二丁酯 |
T305 | 305 极压抗磨剂 | 硫磷酸含氮衍生物 |
T306 | 306 极压抗磨剂 | 磷酸三甲酚酯 |
T307 | 307 极压抗磨剂 | 硫代磷酸胺盐 |
T308 | 308 极压抗磨剂 | 异辛基酸性磷酸酯十八胺盐 |
T309 | 309 极压抗磨剂 | 硫代磷酸三茜酸 |
T321 | 321 极压抗磨剂 | 硫化异丁烯 |
T322 | 322 极压抗磨剂 | 二苄基二硫化物 |
T323 | 323 极压抗磨剂 | 氨基硫代酯 |
T341 | 341 极压抗磨剂 | 环烷酸铅 |
T351 | 351 极压抗磨剂 |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 |
T352 | 352极压抗磨剂 |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锑 |
T353 | 353极压抗磨剂 | 二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铅 |
T361 | 361极压抗磨剂 | 硼酸盐 |
极压抗磨剂 | 硼化油酰胺 | |
极压抗磨剂 | A-型有机铜化合物 | |
极压抗磨剂 | 磷酸三(2,3-二氯丙烷)酯 | |
WH-E | 有机硫化物 | |
T401 | 401 油性剂 | 硫化鲸鱼油 |
T402 | 402 油性剂 | 二聚酸 |
T403 | 403 油性剂 | 油酸乙二醇酯 |
T403A | 403A 油性剂 | 油酸乙二醇酯 |
T404 | 404 油性剂 | 硫化棉籽油 |
T405 | 405 油性剂 | 硫化烯烃棉籽油-1 |
T405A | 405A 油性剂 | 硫化烯烃棉籽油-2 |
T406 | 406 油性剂 | 苯骈三氮唑脂肪酸胺盐 |
油性剂 | 亚磷酸三苯脂 | |
油性剂 | 磷酸三乙酯 | |
油性剂 | 油酸丁酯 | |
油性剂 | 硬脂酸丁脂 | |
油性剂 | 苯二甲酸二辛酯 | |
油性剂 | 风吹菜油 | |
油性剂 | 油酸 | |
油性剂 | SOS 油性剂 | |
油性剂 | SOAE 油性剂 | |
T451 | 451 摩擦改进剂 | 磷酸酯 |
T461 | 461 摩擦改进剂 | 硫磷酸钼 |
摩擦改进剂 | 油酸环氧酯 | |
减摩剂 | FJM-1型节能材料 | |
减摩剂 | 异氰尿酸三聚氰铵 | |
减摩剂 | TRIWON节能减摩剂 | |
减摩剂 | 有机钼节能减摩剂 | |
减摩剂 | 有机硼节能减摩剂 | |
减摩剂 | GRT 节能减摩剂 | |
减摩剂 | YGC 节能减摩剂 | |
减摩剂 | SAI 同 | |
T501 | 501 抗氧剂 | 2,6 二叔丁基对甲酚 |
T502 | 502 抗氧剂 | 2,6- 二叔丁基混合酯 |
T511 | 511 抗氧剂 | 4,4- 亚甲基双(2,6- 二叔丁基酚) |
T521 | 521 抗氧剂 | 2,6- 二叔丁基-α二甲氨基对甲酚 |
T531 | 531 抗氧剂 | N- 苯基-α萘胺 |
T532 | 532 | 含苯三唑衍生物复合剂 |
抗氧剂 | 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 酸]季戊四醇酯 | |
抗氧剂 | β- (3,5-叔丁基-4-m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 | |
抗氧剂 | 硫化氨基甲酸锌 | |
抗氧剂 | 二酚基丙烷 | |
T551 | 551 金属减活剂 | 噻二唑衍生物 |
T561 | 561 金属减活剂 | 噻二唑衍生物 |
T601 | 601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乙烯基正丁基醚 |
T602 | 602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甲基丙烯酸酯 |
T603 | 603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T603A | 603A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T603B | 603B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T603C | 603C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T603D | 603D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T611 | 611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乙丙共聚物 |
T612 | 612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乙丙共聚物(6.5%) |
T612A | 612A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乙丙共聚物(8.5%) |
T613 | 613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乙丙共聚物(11.5%) |
T614 | 614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乙丙共聚物(13.5%) |
T631 | 631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丙烯酸酯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丁二酰亚胺乙丙共聚物 |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分散型乙丙共聚物 |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苯乙烯-双烯共聚物 | |
T621/622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分散型乙丙共聚物(高/低氮)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顺丁橡胶 |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无规聚丙烯 | |
粘度指数改进剂 | 聚异丁烯 | |
T701 | 701 防锈剂 | 石油磺酸钡 |
T701B | 防锈剂 | 合成磺酸钡 |
防锈剂 | 重烷基苯磺酸钡 | |
T702 | 702 防锈剂 | 石油磺酸钠 |
T702A | 防锈剂 | 合成磺酸钠 |
防锈剂 | 重烷基苯磺酸钠 | |
T703 | 703 防锈剂 | 十七烯基咪唑啉烯基丁二酸盐 |
T704 | 704 防锈剂 | 环烷酸锌 |
T705 | 705 防锈剂 | 二壬基萘磺酸钡盐 |
T706 | 706 防锈剂 | 苯骈三氮唑 |
T707 | 707 防锈剂 | 合成磺酸镁 |
T708 | 708 防锈剂 | 烷基磷酸咪唑啉盐 |
T743 | 743 防锈剂 | 氧化石油脂钡皂 |
T746 | 746 防锈剂 | 烯基丁二酸酯 |
防锈剂 | 烯基丁二酸酯 | |
防锈剂 | 羊毛脂镁皂 | |
防锈剂 | 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 | |
防锈剂 | 油酸三乙醇胺酯 | |
防锈剂 | 磺化蓖麻油 | |
防锈剂 | 蓖麻酯钾 | |
防锈剂 | 三古丁胺 | |
防锈剂 | 羊毛脂 | |
防锈剂 | T8-MC防锈润滑剂 | |
防锈剂 | CY-11水溶性防锈剂 | |
T801 | 801 降凝剂 | 烷基萘 |
T803 | 803 降凝剂 | 聚α烯烃 |
T803A | 803A 降凝剂 | 聚α烯烃-1 |
T803B | 803B 降凝剂 | 聚α烯烃-2 |
T805 | 805 降凝剂 | 聚α烯烃-3 |
T806 | 806 降凝剂 | α- 烯烃4 |
T814 | 814 降凝剂 | 聚丙烯酸酯 |
T901 | 901 抗泡剂 | 甲基硅油 |
T911 | 911 抗泡剂 | 丙烯酸与醚共聚物 |
T912 | 912 抗泡剂 | 丙烯酸与醚共聚物 |
EL 系列 | 抗泡剂 | 蓖麻油聚氧乙烯醚 |
T1001 | 1001 抗乳化剂 | 胺与环氧化物缩合物 |
T1002 | 1002 抗乳化剂 | 环氧乙烷、丙烷嵌段聚醚 |
抗乳化剂 | 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醚 | |
平平加乳化剂 | 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 |
OP 系列乳化剂 | 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 |
NP 系列乳化剂 | 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 |
乳化剂 | 磺化油DIH | |
乳化剂 | 磺化油 | |
乳化剂 | 山梨糖醇酐单油酸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