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福的形式有很多,追溯“福”的起源,其象形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是两个只字捧着一尊酒具的形状,代表着以甘美之物供养神明,以此祈求身心安康与风调雨顺,这就是最早的祈福形式。 向你推荐宏缘福德祈福术,能在短时间内排除成功人生的障碍,获得健康、财富、权位、学历、姻缘等幸福元素,在刹那间调整气场,增加福缘,趋吉避凶,改变命运!
三条“福路”贯穿齐鲁
《说文解字》解“福”字:“福,佑也。”也就是福一定是神祗护佑才能得到的东西。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福禄寿喜财的历史。从历史的纵向来看,山东人的求福之旅可以概括为:进山、入海、走村。
进山一路称得上是齐鲁祈福文化的主流,山高林密,神仙所居,只有经由长途跋涉才能得见仙容,获得神之赐福。
泰山由于地处东方的位置和拔地通天的气势,历代帝王无不把朝拜、封禅泰山作为国家的大事,先后有12位皇帝21次亲自登临;泰山被视为山东祈福文化最昌盛之地,泰山碧霞元君在民间更是公认的福神。
蒙山被称为“亚岱”,世界最大的寿星雕像和灵秀山川蕴含的天然灵气使其成为著名的养生长寿福地。
沂山被称为五镇之首,黄帝亲登、汉武至祭,成为社稷安宁的仙山重地。崂山为道教福地之一,又称“灵异之府、神仙窟宅”、“海上仙山第一”,一直是各地信众和游客祈福祉、迎吉祥的宝地。
入海一路盛行于山东沿海一域。此地域范围内的先民耕海耘浪,靠的是一条船一张网一双手,恶劣的生存环境导致了他们命运的脆弱,因而每到出海季节这些地区都会有规模不等的祭海祈福仪式,对象比较单一,就是龙王爷。蓬莱阁上极目海天,崂山顶上神游瀛洲,祈求冥冥之中的仙翁赐一缕仙风一支道骨,独享清福,不亦说乎?
近年来威海瞄准“福如东海”大做文章,成山头福如东海、圣经山福地洞天、大乳山福地养生,一系列福文化旅游项目构成了中国海滨内容最丰富的福文化旅游带,成为山东最重要的祈福胜地之一。
走村一路算是草根式的祈福活动吧。毋庸质疑,乡村曾经承载过我们民族最丰厚的文化记忆,祈福文化就是其中光彩熠熠者之一。
鲁北平原地区,古时一直保持着“打春牛”的习俗,通常是由知县手持皮鞭,抽打一具泥做的耕牛,寓意祈求上天赐予风调雨顺。春节期间,扭秧歌,跑旱船,踩高跷,这些酣畅淋漓的民间叙说,无不含有祈福之意。又在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早早起来,在院子里以锅底灰撒出几个圆圈,中间各洒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表示这是一囤囤丰收的粮食。微山县农村有一种别致的“红鸡蛋习俗”:新娘入洞房,由搀扶下轿的妇女用染了红色的鸡蛋在她脸上滚几趟,边滚边念吉语:“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喜鸡蛋。”以祈求子嗣。
祈福文化的产业链条
刚刚逝去的著名作家史铁生有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讲述一对瞎子师徒,以弹琴卖艺为生,师傅对徒弟说自己的师傅曾经告诉他,只要他能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打开密封在琴中的秘密,而这会让他重返光明,他用了一生的时间终于捻断了千弦,等待他的却是一空白的纸张。他恍然大悟了师傅的苦心,于是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循环往复。也许,我们祈求的幸福最终只是一张白纸,但体验追求的过程无疑就是幸福的一部分。可是这个故事若要无厘一下,有人不禁要问“一千根琴弦值不少钱吧”,是呀,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祈福在今天已衍生为一条日益强大的产业链。
哪怕你到济南千佛山上上一炷香,祈祷佛祖庇佑,也需要“破些钞”,更不要说你到泰山请一尊碧霞元君的神龛了,也不用说开私家车、排放N升二氧化碳、挨过几个收费站的宰、买了一张昂贵的入场卷,加入进参拜孔夫子的行列里了,也不用说专程到灵岩寺躬逢新年祈福大典之盛了……可以说,经济的触角已经附满祈福文化的每个角落。更有旅游部门推波助澜,堂而皇之推荐一批批“祈福圣地”,直接导你而去。资本之手早已探进祈福文化的肺腑,运斤成风,庖丁解牛,一个个祈福道场像魔法般旋转出来。烟台龙口南山高38.66米的世界第一大铜铸坐佛——南山大佛,已成为祈福一族的新宠,“福寿南山,养心天堂”的宣传不无蛊惑色彩。以文化的名义而旅游,以祈福的名义而产业,正成为山水间最时髦的经营行为。
在经济话语权压倒一切的今天祈福文化的神圣意义已经被消解不少,西风东渐之下的文化窘境也使其越来越来徒具其形,能够听懂其中神圣纶音的心灵也越来越少。
但不管怎么说,福在心间,心到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