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车即斜卧式风车,也是利用风力提水的工具。它由天轴、站轴、地轴、车篷、槽桶等部件组成。天轴一端通过木齿轮(俗称“车发”)与站轴连接,另一端由人字形叉木(俗称马腿)支撑。天轴上装有六叶风轮,接受风力转动。经过木齿轮将垂直转动转换成水平方向,带动站轴转动。站轴依靠大凳(形似人字梯)支撑,再通过木齿轮将水平转动转换为垂直方向,带动地轴转动,地轴带动槽桶瓤子运转,河水被提,注入田间。
洋车依站轴高低,可分为横式和斜式两种。横式洋车站轴高度在3米左右;斜式洋车(俗称锥子车)站轴1米左右。与传统风车比较,共同点;一、动力都是风力;二、风叶数量可视风力大小调节,风大少张,风小多张。不同点;传统风车无论东南西北风,风轮始终保持定向运转,而洋车运转中,风向改变则需人为及时调整风轮方向(俗话说掇马腿),让其迎着风,否则风车便减速运转,直至停下来。洋车与传统风车比较最大的优点就是制作耗材省,安装不复杂,这也许是洋车取代传统风车,被广为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部洋车只需一人管理,风力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灌溉稻田百亩以上。
洋车(有些地方称洋风车),据说是清代兴化陈堡人花桂花在立式风车的基础上研制的一种斜卧式风车,因类似于西方的卧式风车故称洋车。
安装风车农民挺讲规矩的。动工前要祭拜天地,摆上供品猪头、鱼、豆腐、酒等,点烛焚香,燃放鞭炮,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然后才破土动工,开沟的开沟,打桩的打桩,组装的组装。一般三四个人一天时间,就可把一部洋车安装调试好。
每部洋车还得盖一车棚,在水稻栽插季节洋车都是日夜运转,看车人多吃住田头。
水车是兴化独特的风物标志。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兴化农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村村舍舍,无处不洋车。据1966年统计全县风车为35878部。上世纪70年代,每个生产小队都有风车2—3部。“两岸风车迎风转,麦香过后稻花香。”就是当年水乡兴化农村景观的生动写照。
兴化市龙凤木船厂位于素有“鱼米之乡”“木船之乡”之称的古镇—竹泓镇,竹泓镇的木船享有盛名,远销中外,2008年竹泓木船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厂是祖传八代的木船制造世家,祖上就精于制造各类画舫船,渔船,农用船,手艺精湛,到本厂厂长这一代更是将祖传工艺发扬光大,以独特的技艺研制开发了脚踏式休闲船、风力式木船,脚踏式水车以及风力式水车系列,填补该乡这类产品的空白。曾受邀参加各类展览,以及多次受到电视台,报刊媒体的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