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 - 简介
越窑
越窑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越窑的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越窑瓷器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有力。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