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乃是以北宋、金代为主要时期华北一带民窑系陶瓷的总称。过去曾被称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时被称为磁州窑。
从严格意义上讲磁州窑指的是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的窑场。但据解放后中国详细的窑场考察结果向人们明确指出:磁州窑陶瓷产品不仅在河北省,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省等其它广阔地域均烧制过同样的产品。因此可以说磁州窑非常难以确定其作品与窑址。
磁州窑制品确实丰富多样。如白釉、白地剔花、白地刻花、白地黑剔花、白地黑花(或称白地铁锈花)、黑釉、绿釉、三彩、翠蓝釉、宋红绿彩等各种制作风格,均包括在磁州窑范围。
长谷部乐尔先生认为:应对磁州窑给出一定的轮廓,即磁州窑是“中国北部民窑烧制的民间日用陶瓷器,将含铁成份的灰色胎体挂上白化妆土,再施透明釉烧成的陶瓷制品。“他尤其谈到了要注意“釉下施白化妆土“这一点。不施白化妆土的黑釉系列制品与磁州窑是有区别的。
胎体上施白化妆土在北朝或北朝之前就已出现。观察北朝、隋朝灰釉及青瓷,它们也多半在含有铁成份的胎体上施白化妆土后,再施透明釉烧成。而且唐三彩及唐白瓷中出现过许多胎体上挂白化妆土的产品。可以说中国北部陶瓷史上胎体施白化妆土是为弥补含铁多胎体而必然进行的技法。
那么在这种意义上讲,磁州窑始烧时间不会早于北朝、隋及唐代。最早定在唐末、五代或五代一北宋时期比较妥当。现在河北省彭城镇尚保留有烧制磁州窑产品的特异性窑炉。这是一种窑顶呈圆形的称之为馒头窑的窑炉。与中国南部龙窑相比,它属于平窑形式。火焰延烧较短,但在短时间可烧到极高温度。它并不适合于烧制青瓷与白瓷。笔者虽未能详加测量,窑床直径约为10m左右。
代表磁州窑风格的产品可以首推白釉陶瓷。在胎体上作白化妆并几乎全部遮盖胎体,上面再施透明釉。白釉系列陶瓷构成了磁州窑的基础,在白釉上再以线刻划纹样、或剔花。还有以铁颜料绘出花鸟及忍冬纹饰的。
剔刻花是磁州窑特色技法。如日本白鹤美术馆藏白地剔花牡丹纹水注,水注纹样构成精美。只要观察绘在肩部和胴部的纹样,就会感到设计紧凑,纹样与其说是剔刻纹,倒不如说是浮雕更恰当。而且为使纹样浮凸而起,又将白化妆以地下部分剔去直到很深的胎体内。它同北宋官司窑之一东窑的水注制作风格相近似的。并且与北宋初期定窑白瓷的浮雕纹饰、越窑青瓷浮雕纹饰有同工异曲之处。此类风格的磁州窑遗例并非常见,但却表明了将磁州窑仅仅看作是民窑的不确切性。
确立在浮雕式剔花技法上的这种磁州窑独特的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技法获得广泛运用。
宋代官窑瓷器,“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宋官窑的施釉较厚,釉质精细,釉面光润,成乳浊状,有玉质感。由于烧造温度比汝窑稍高,故釉面的玻璃质感较汝窑要稍强一些。釉色以天青色和淡雅的青绿色为上品,尚有粉青、翠青和月白等多种。釉面上都有较稀疏的开片,开片呈浅黄色,是这个窑口所独有的。为了使釉面成色更加美观,胎釉结合更加牢固,在施釉前,常在胎骨上先刷上一层深酱色的护胎釉。凡刷护胎釉的,烧成后,底足露胎处就显出酱黑色,而口沿处由于流釉缘故也呈现出浅紫色,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这一方法也一直延续到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的装饰与汝窑相仿,大多数是素面无纹的,个别器物上有弦纹装饰。器型多数是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造型比汝窑要多些。主要有盘、碗、瓶、壶、炉、尊和一些文房用具之类。这一点,与南宋官窑也差不多,但瓷品又比南宋官窑要显得古朴浑厚。汝窑和南北两宋官窑均罕见大件器物,所见的传世品一般都是小件器。
对于官窑器,明清时就有仿制。当时的仿品,一般胎色较白,即便有深色胎,也是涂色所致。施釉薄而透亮,开片过于规正。明清仿品是慕其官窑之美,因此,虽与官窑真品有别,但制作精良,也自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样值得收藏。近代以来的作伪之品,工艺粗糙,毫无审美价值,为的是遮人耳目,在收藏时要小心剔除,勿为所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