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坛是指安置佛像的坛座,即佛堂内为供奉佛像而造的基坛,或佛堂所安置的佛龛,以及寺院须弥坛的总称。依材料的不同,而有石坛、土坛、木坛之分别。如果依形状之差异则可分为方坛、八角坛、圆坛等种类。依印度古来的习俗,即常将本尊像安置于佛堂正面的坛上,如阿旃陀(Ajanta)、巴格(Bagh)等石窟内,均是在高石坛上安奉佛像。
中世以后有木造佛坛,其形式初时模仿石坛,后多仿须弥山形(即须弥坛),如(在金右兼)仓圆觉寺舍利殿、播磨鹤林寺本堂、金泽称名寺金堂等佛坛,即为须弥坛。 而佛坛中所供奉的主尊(本尊),则依宗派之不同而有差异。譬如南传的佛坛,主尊皆为释迦牟尼佛。大乘所供奉之主尊,则较为不同。如净土等行者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禅宗则有仅供奉达摩或六祖的。台湾的一般信徒常供奉三宝佛(释迦牟尼、阿弥陀、药师),也有只供奉观世音菩萨的。而密教行者则依派别及所修法门而有不的主尊。
安设佛坛之意义 甲、迎请圣众降临常住,以加被行者及眷属智悲日增,直至圆满菩提。 乙、以礼拜、供养、赞颂、种种承事列于日课之中;一则加深皈依之关系,积集道业资粮,二则回向众生成佛,培养菩提心。 丙、藉观佛、点灯、上香、献花、礼拜等,使五官之作用全体投入佛事中,扩大并加速行者心灵之净化。 丁、使日课不但定时并且定处,更易形成牢不可破之习惯。 戊、佛坛之庄严可以表明行者皈依之信心,并使访客有见闻随喜之机缘。
佛坛之位置 佛坛以安于专室为理想。如为多层之建筑,宜设于顶层。若无专室,应择寂静处,或常课时可闭门静修之室。佛坛之坐向,视主尊而定。如为净业行人,当以阿弥陀佛为主,彼应坐西向东。如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则应坐东向西。如无适当方向之壁面可资利用,亦可不拘于此。宜择光线充足,行者较易专心瞻仰之壁面。
佛像之安置 佛像应择如法制做者。尽量避免以易碎之材料,如陶瓷做成者,以免不慎造成损毁。一般而言,应请完整而有底座者。但遇久经大德供奉之古董佛像,虽肢体略有残缺,仍可请领继续供奉。 平面之佛像,宜请大德为之开光,迎入佛之身、语、意、功德及事业。立体之佛像,如为中空者,应先请大德为之装藏,以经咒、舍利、珍宝、松柏等填满,再开光。如临近无大德可请,仍可先安奉,待将来之机缘,再为之开光。 壁上悬挂之佛像,应依其地位之尊卑,而定高下。通常以上师、本尊、空行、护法之次第,由上而下,分排悬挂。其中并应再依法身、报身、化身;或佛、菩萨、辟支、罗汉之次第而分高下或左右。同一排之圣像,其地位高低可有两种排法: 1)以右为尊──从壁面之最右边(即行者面壁时,行者之左手边)排起。 2)以中间为最尊,再依次轮流安置于其右边,再左边。如此排所示:864213579。 悬挂佛像也应考虑到各像之形式及大小,以排成美观对称组合。因此以上所介绍的两种排法,可斟酌选用其一。 本尊像与其坛城像,只可挂成上下,不可排成左右。坛城在本尊之上或下皆可。例如西方极乐世界图,可安于阿弥陀佛像之上或下方,而不宜排于其侧。 以上所述以右为尊,乃印度、西藏所传文佛之古制。汉人所绘西方三圣像,往往依汉俗之以左为尊,分安观音、势至于弥陀之左、右侧。吾人为顾及画面两菩萨都是向佛而立,只好入乡随俗,仍依左、右而安之。若三像不在同张上,且菩萨面向正前者,仍以依文佛古制安观音于右为宜。 如果一面壁上挂不下所有佛像,可分挂于其他三面壁上。每面壁上之佛像,仍应遵循前述尊卑次序之原则而安设。护法圣众也可集中挂于正对佛坛地位稍低之壁上,以便彼等注意佛陀之指令。也可于护法众下添设供桌、供品,构成护法之专坛。 立体之佛像可安于佛桌上。如仅有一桌,则以靠近墙壁之桌面安像座,靠近行人之桌面陈设供品。佛桌上佛像之尊卑次第,仍循前述同排之两种排法之一而定。若排成数排,则应注意避免大像遮小像之情况。佛桌及供桌皆宜以庄严之桌巾铺设其上,或雕饰以吉祥图案。 舍利宜装于有透明玻璃窗之舍利塔,安于佛桌上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