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但因产后处置不当,农户每年损失粮食7%至11%,过度加工导致每年损失粮食150亿斤以上。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全面推进粮食加工减损工作。
《通知》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因为设施设备缺乏、技术工艺落后、过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粮食干燥、储藏、加工等环节浪费严重。
《通知》强调,要紧紧抓住烘干、储藏等初加工环节,结合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实施,积极开展粮食产地烘储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自然通风仓、烘干设备、烘储仓等初加工设施。支持农民建设小型粮食仓储设施,购置新型储粮装具。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设“粮食银行”,探索粮食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储存、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为防止过度加工造成的粮食、营养和能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专用米、糙米、米糠食品、专用粉、全麦粉、小麦麸皮制品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及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主食食品。
控制粮食的含水量是保证粮食存储质量的重要措施。然而,粮食烘干是一个复杂的热质交换过程,粮食本身又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化学物质,其烘干过程不仅受物料和介质参数(热风温度、湿度、速度等)的影响,而且还与气候条件、干燥工艺和烘干塔的结构有关。它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而且还是一个生物和化学过程。对干燥的要求不仅是去除水分,而且要求保留它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成分,有时还要保持它的色香味。所以,干燥过程研究涉及到生物、化学、热力学、机械学和流体力学等多种学科,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加工技术。